處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有哪些
處暑節氣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關于處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有哪些該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處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有哪些,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處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有哪些
1、氣溫下降
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2、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中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
但每當冷空氣影響中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
對于剛剛走出三伏,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
處暑歷史淵源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初秋炎熱將結束。處暑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處暑是廿四節氣中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的節氣。從處暑開始,氣溫逐步走低的趨勢進一步明顯。
處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斗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為150°:于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于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后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處暑節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期內,“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歷8月~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處暑是指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歷法節氣,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逐漸形成和確立。
最早記錄有處暑節氣的書籍是戰國時期的呂不韋編纂的《呂氏春秋》一書,后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做了系統的歸納,將二十四節氣匯集在一起,編纂成冊,做詳細的注釋,并一直沿用至今。
處暑的天氣含義
處暑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日較差增大,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制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黃淮地區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割,這時的連陰雨是主要不利天氣。而對于正處于幼穗分化階段的單季晚稻來說,充沛的雨水又顯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時灌溉,否則導致穗小、空殼率高。
處暑以后,氣溫雖然比起前一個節氣要低1℃到2℃,但日平均氣溫還在22℃以上,特別是天氣晴好時,最高氣溫還可能超過30℃,甚至會超過35℃。據最新天氣形勢分析,未來兩三天,青藏高壓對我省的控制還會加強,我省將晴空萬里,人們又會感覺到熱了。預計最近兩天,陜北最高氣溫可達32℃,關中地區特別是西安,最高氣溫將達到33℃,陜南也會在33℃左右。但是大家也不用太擔心,立秋后我省大部分地區日溫差增大,“白天熱,夜晚涼”,這種天氣條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會造成多大危害。
處暑節氣過后,日溫差增大,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制造和積累是十分有利的,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
處暑養生攻略
處暑養生首重睡眠
好睡眠是健康的重要標志。處暑開始的秋季,應當早睡早起,科學保健養生。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晝夜陰陽消長變化,決定人體睡眠及寤寐。保證睡眠時間,調養出足夠精力,維持正常活動,消除疲勞、保護大腦、增強免疫、促進發育。俗話說“女人的美是睡出來的”,說明良好充足的睡眠,不但有利于消除勞頓,更有利于美容。老年人隨年齡增加,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當然,睡眠時限并不在于睡多少時間,適度即可,且更重要的是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再怎么長,睡眠質量不高的話,依然無法達到有效的睡眠目標。
處暑熱轉涼交替,適時添衣保暖防感冒,是生活養生的重要方面。季節交替,乍寒乍暖時常出現,多觀察天氣變化,注意天氣預報,做好保暖不受涼,避免外感,盡量使外感不發或少發。中醫養生講究天人一體觀,主張“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順應季節變化,攝生生息得當則安樂無恙。
潤秋燥,消暑濕
處暑,夏季火熱到頭,暑氣要散了,秋天干燥氣候逐步明朗,且蕭瑟之況越來越明顯。飲食上,將需要關注潤秋燥,兼顧消暑濕。適當進食生津養陰、清熱潤肺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水果中以潤燥多汁的雪梨、蘋果最值得倡導服食,麥冬、玉竹、沙參、百合、山藥、枇杷等也是滋陰潤肺佳品,可作為藥膳食材,辨證施食。秋令之初易皮膚干燥,老年人皮膚干燥容易瘙癢,可用滋潤肌膚的中草藥煎水熏洗皮膚,或者熏蒸潤澤,或足浴健身。
食療推薦
薏苡仁粳米粥
薏苡仁、粳米各100克,大棗10枚,共同煮粥,適當加入調料為食。
功效:排毒祛濕
小米南瓜大棗粥
小米、玉米、南瓜、大棗適量,烹制而成。
功效:脾健養胃的食療功效,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健則濕自祛而身自安。
沙參粳米粥
沙參30克,粳米70克,冰糖適量,沙參水煎取汁,入粳米煮粥,粥將熟入冰糖即成。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養胃、祛痰止咳,適于肺陰虧虛所致的虛熱燥咳、干咳少痰、久咳聲啞、咽喉干痛及胃陰虧虛致口渴少津、胃脘灼熱隱痛和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陰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