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么?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
立秋至,氣溫由熱逐漸下降,諺語“立秋之日涼風至”,即指立秋開始涼爽,“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后,每降一場雨,氣溫亦隨之下降。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立秋之后,很多地區仍處于炎熱之中,故有“秋老虎”之稱。炎熱天氣延續到9月中下旬逐漸消退,才會真正地涼爽。
立秋節氣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立秋的意思是秋季的開始,表示收獲的季節來臨了,同時也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雖然立秋后便意味著秋季已經來臨,但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時正處于三伏的中伏階段,之后還有末伏,因此也有“秋后一伏”的說法。進入秋季后,初秋仍舊悶熱,仲秋后便逐漸干燥、涼爽,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變為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
立秋的來歷
“立秋”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所謂“秋不涼,籽不黃”,對于立秋,更多是有利農事的收獲。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因此也稱之為立秋。
立秋習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立秋美食,美味清涼
西瓜
立秋這天,中國人有“咬秋”的習俗。江蘇各地會在立秋日吃西瓜,因為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
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清涼糕
在浙江金華,清涼糕為立秋必不可少的美味。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龍眼
立秋時節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吃“渣”
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2023立秋從哪一天開始
立秋是陽歷的2023年8月8日,陰歷是在6月22日。立秋節氣的到來也是象征著秋季的開始。在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立秋有三侯,分別是涼風至: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