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寓意和象征
立秋節氣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立秋節氣的寓意和象征,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立秋節氣的寓意和象征
立秋的意思是秋季的開始,表示收獲的季節來臨了,同時也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雖然立秋后便意味著秋季已經來臨,但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時正處于三伏的中伏階段,之后還有末伏,因此也有“秋后一伏”的說法。進入秋季后,初秋仍舊悶熱,仲秋后便逐漸干燥、涼爽,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變為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
立秋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
俗話說“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這是人們對立秋時節降雨降溫等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人們對秋雨無疑是歡迎的,“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在通常情況下,“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時還要打雷,這標志著“立秋響雷,百日見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其標志就是“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后北風無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顯:“立秋無雨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飲食風俗
1、吃肉
“立秋燉大肉”,這是京津等地的說法。
在北京,立秋時講究大口吃肉“貼秋膘”。根據老北京的習俗,立秋當日要多吃肉,白切肉、紅燜肉、燉雞、燉肉、燉鴨……貼好秋膘以迎接寒冷的冬日。
補身貼秋膘,牛羊肉、鴨肉跑不了。老北京,過了立秋講究吃炰烤刷,炰是指用鐵制的鏜爆羊肉,烤是炙子烤肉,涮就是涮羊肉。涮羊肉之于老北京,就像一場入秋的儀式。
秋風起,吃鴨忙。立秋之后風干物燥,鴨肉不溫不熱、滋陰補虛,最適合立秋后進補。
立秋時節貼秋膘,最好吃些醬牛肉、雞鴨肉、魚肉海鮮和豬瘦肉,同時搭配上深色蔬菜就更好啦。
2、吃餃子
在東北,以餃子應對萬變。東北人逢年過節免不了一頓餃子。除夕、初一、頭伏、冬至,沒有明確食俗的節日、節氣,都可以用一頓餃子搞定。
東北地區流行“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還可以試試海鮮餃子,墨魚水餃、鲅魚水餃、海膽水餃,海鮮不僅好吃,一般還高蛋白質低脂肪。
3、吃“渣”、吃秋菜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在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嶺南地區有吃秋菜喝秋湯的消災習俗。所謂秋菜,就是鄉野間常見的野莧菜,和魚肉汆湯,吃菜喝湯,一飲而盡,便能“洗滌肝腸,平安健康”。
4、啃秋瓜
“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在立秋這天吃瓜果,寓意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
天津有“咬秋”的風俗,就是吃西瓜,他們相信立秋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西北、南京、武漢等地“啃秋”是明確要吃西瓜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防“秋老虎”,立秋這天吃些清涼瓜果把初秋的涼爽緊緊咬住。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后繼續生食大量涼性瓜類水果容易加重脾胃負擔,易引起腹瀉,不宜多吃否則容易加重身體濕氣。
5、吃桃子
在杭州,“啃秋”吃“秋桃”。家里老人常說“桃養人”,立秋吃桃既補虛又防燥。
早年間人們會把立秋的桃核存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也有很好的寓意,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時節如何養生
立秋之后,暑去涼來,但炎夏酷熱仍未消,天氣逐漸轉向干熱,早晚涼爽,白天悶熱。此時,人易倦怠、乏力,清熱消暑要繼續,但相對炎夏要有變化。
潤肺柔肝
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干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另外,肺盛之時易影響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氣血,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養陰清燥
秋燥癥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癥狀。
防治感冒
立秋后,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就開始變得清涼起來,因此,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繁感冒。專家提醒,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盡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調養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
適量運動
立秋后,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于劇烈。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于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