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是幾月幾日
立秋節氣是幾月幾日?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立秋節氣是幾月幾日,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立秋節氣是幾月幾日
2023年立秋時間:8月8日 02:22:41,農歷 2023年六月(大)廿三
立秋的寓意
立秋的寓意是秋季的開始,收獲的季節的來臨,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貼秋膘、咬秋、啃秋等習俗。
立秋象征
立秋象征著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立秋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立秋后,降雨、風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一個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
立秋含義
“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立秋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獲的季節。立秋時,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立秋吃什么傳統食物
1、立秋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在這個季節吃茄子能降“火氣”,除秋燥。并且秋天剛收成的茄子被稱為“秋茄”,帶有獨特的清香,口感細嫩,風味比普通茄子更勝一籌。
立秋吃茄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立秋貼秋膘
“貼秋膘”是立秋時節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北方。這一天,北方的老百姓都會排隊買肉,回家燉上一鍋,來補補入夏之后身體的虧空。夏天天氣熱人們不想吃飯,很多人都會“掉膘”。進入秋天之后,天氣涼爽,人們食欲增強,于是就想吃點肉把膘補回來,于是就有了“貼秋膘”的說法。
3、杭州吃西瓜
杭州等地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4、山東吃“渣”
山東一些地方有立秋吃“渣”的習俗,這里的渣是“豆渣”的意思。立秋吃豆渣是源于豆渣的養生作用,因為吃豆渣對于秋季預防腹瀉是有好處,正所謂“立秋吃渣,不嘔不拉。”
5、天津“咬秋”
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天津等地流行立秋時節“咬秋”。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在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在立秋時節,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南京“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氣時,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8、浙江吃秋桃
浙江一帶流行在立秋這一天吃秋桃,桃子營養豐富,而且寓意吉祥。立秋這一天,大人小孩每個人都要吃桃子,吃完以后把桃核保留起來。等到除夕這一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去除瘟疫,給大家帶來好運。
9、臺灣吃龍眼
立秋時節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當地人認為“龍眼”就是“福圓”,食用龍眼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10、金華吃清涼糕
吃清涼糕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什么是清涼糕呢?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