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和大暑哪個更熱
中伏的高溫天氣最為嚴峻,往往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關于中伏和大暑哪個更熱該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伏和大暑哪個更熱,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中伏和大暑哪個更熱
中伏和大暑的氣溫是相近的,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中伏是三伏天的第二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而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從氣候特點來看,大暑的氣溫通常比中伏略高,但差別并不明顯。
中伏時間是怎么算出來的
每年入伏的時間并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盡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比較麻煩。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
中伏的含義
1、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
2、通常也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中伏的由來
中伏,是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p>
唐皎然《五言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六月正中伏,水軒氣常凄?!?/p>
宋惠洪《夏日陪楊邦基烹茶分韻得嘉字》:“炎炎三伏過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p>
宋曾鞏《苦熱》詩:“憶初中伏時,怫郁炎氣升?!眳⒁姟叭薄?/p>
中伏有什么忌諱
1、忌熱剩飯:中伏時氣溫高,剩飯中的細菌繁殖速度加快,如果加熱不透,很容易引起腹瀉、消化不良。因此,盡量避免在高溫下食用剩飯。
2、忌冷水洗:在炎熱的中伏,人體大量出汗,全身毛孔處于開放狀態。如果用冷水洗澡,由于身體突然受到冷刺激,毛孔迅速收縮,容易造成毛細血管破裂。
3、忌空調過冷:中伏時,盡量不要在空調房間待得過久,空調溫度也不宜過低,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容易引發身體不適。
4、忌不喝水:中伏時,氣溫高,身體容易處于脫水狀態,應該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5、忌情緒不穩定:炎熱的中伏容易使人情緒不穩定,應該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因為小事而發脾氣。
6、忌大量油膩食物:中伏時,胃腸功能較弱,應該避免大量食用油膩食物,多吃清淡的食物。
7、忌貪涼:中伏時,不要過度貪涼,如吃過多冷飲、吹過久的空調等,避免身體受到寒冷的刺激。
總之,中伏時應該注意避免過度貪涼、保持飲食衛生、避免過度疲勞、避免情緒過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