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事跡素材概括
事跡材料是一種把某些人的杰出事跡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的文字材料;你知道哪些姜子牙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姜子牙事跡素材概括,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姜子牙事跡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后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因功封于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姜子牙自我并不是神,但他是封神之人,故有“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說。
姜子牙原本是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給自我偷偷留下的,但是有一個叫做“張友仁”的人,事先猜出了姜子牙的私心,就藏到姜子牙的封神臺下。姜子牙封了這個神,那個神,獨獨沒有封玉皇大帝,于是有神仙就問到,為什么還不封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到底該由誰來做?姜子牙支支吾吾說:“不用急,自然有人。”
這時,藏在臺下的那個“張友仁”一下跳出來,說:“多謝丞相,友仁在此。”他講的是‘有人’,不是‘友仁’,被張友仁鉆了個空子。姜子牙沒有辦法,只好把玉皇大帝的位置封給“張友仁”,姜子牙自我什么神位都沒有了,最后只剩下一個門神的位子,他自我只好委屈自我,當了門神。[由整理]
另外,還有種說法說,張友仁騙走了玉皇大帝的封號后,封神已經結束,姜子牙自個沒有了位置,只得爬上房頂,坐在上方喊:“姜太公在此,諸神回避”,他成為一個屋頂上的什么神。只要姜子牙出面,什么鬼神都會離得遠遠的,“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姜太公釣魚經典故事
一、詞語出處
《武王伐紂平話》卷下:“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釋義 “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鉤不掛魚餌垂釣,愿意上鉤的魚,就自己上鉤。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別人設下的圈套。
二、詞語釋義
呂尚隱居,垂釣于渭濱溪,周文王打獵時和他相遇,談得極為投機,即拜為師。后呂尚幫助武王伐紂滅殷,建立周朝。后遂用“太公釣、呂釣、渭釣、子牙垂鉤、溪釣、渭濱垂釣、釣周、釣渭、垂釣溪、大釣無鉤、直鉤釣國、溪直釣、溪未遇”等寫隱居、賢才待用,及賢能執政,大業盛隆;以“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直鉤魚”等表示心甘情愿。
三、主要內容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國名叫周的強國,周的祖先姓姬,歷史很悠久,據說他們的遠祖后稷在堯的時候擔任農師,以后世世代代承襲這個職務,管理農業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府腐壞,農業衰弱,周的祖先就西遷到現在的甘肅東部和陜西西部一代,自己組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的狄族的侵擾,周族的首領古公儃父率領族人從岐山北邊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上居住,并且在那里建筑城郭宮室,開墾荒地,設置官吏。大概從那時起,周族逐漸形成了奴隸制國家。古公儃父的兒子季歷在位時,周的勢力強大起來。商朝的王感到周的威脅,就殺害了季歷。
季歷死后,她的兒子姬昌繼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為祖先做過農師,周文王也十分重視農業。他待人寬厚,對待老年人很尊敬,對待小孩很愛護,所以來百姓都很擁護他。周文王特別尊重有本領的人,請他們幫助他治理國家。許多有本領的人紛紛來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擁有許多文臣武將。
殷紂王看到周勢力越來越強,十分害怕,就找個理由把周文王找來,囚禁在羗里(今河南省湯陰縣西北)。周文王的臣子為了搭救文王,搜羅了美女、好馬和珍寶獻給紂王,并買通商朝的大臣,請他在紂王的面前求情。紂王很貪財,又喜歡美女。他的了禮物,聽了大臣的話,把文王釋放了。
周文王獲得自由以后,決心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以便尋找機會,推翻商朝,報仇雪恥。他看到自己手下雖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將,可是還缺少一個文物全才能夠統籌全局的人,幫他籌劃滅商大計。因此,他經常留心尋訪這樣的大賢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邊上遇見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須發斑白,看去有七八十歲了。奇怪的是他一邊釣魚,一邊嘴里不斷地嘮叨:“快上鉤呀上鉤!愿意上鉤的快來上鉤!”再一看,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面也沒有釣餌。文王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
這老人姓姜名尚,有名子牙,是遠古時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湯陰縣)宰過牛,在黃河邊上的孟津賣過酒。他不會做買賣,虧了本,所以到渭水邊上來釣魚了其實是在等待賢明的君主來尋訪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談話中,發現姜尚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于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的'頭頭是道。他認為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有賢明的領袖出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朝廷,讓老百姓能過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話句句都說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來就是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處去尋找大賢人,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尋訪的大賢人嗎?文王懇切的對姜尚說:“我們盼望您很久了,請您到我們那里去,幫助我們治理國家吧!”說完就叫手下人趕過車子來邀請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車,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為國師,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來升為國相,總管全國政治和軍事。周文王的父親太公季歷在位的時候,就向望著姜尚這樣的大賢人了,所以人們尊稱姜尚為“太公望”。后來人們干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棟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國相,幫助周文王整頓政治和軍事,對內發展生產,是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服個部族,開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輔佐下,先后打敗了大戎、密須得部族,征服了嗜、閣等小國,并且吞并了從屬于商朝的崇國,在崇國的地盤上營建了一個豐城,把都城從岐山南邊的周原遷到了豐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時候,周的疆土大大擴充,西邊收復了周祖的老家,現在陜西、甘肅一帶地方,東北進展到現在山西的黎城附近,東邊到達現在河南沁陽一帶,逼近了殷紂王的都城朝歌,南邊把勢力擴充到了長江、漢水、汝水流域。據說周文王已經控制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為滅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礎。
姜子牙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姜子牙,亦作姜尚。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夏、商兩代,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后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后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閑居在家。
興周滅商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子牙,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陜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后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此即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來源。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游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太公輔佐文王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松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后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后,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姬昌死后,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云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只,遲者斬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牧野之戰時的姜子牙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于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后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周軍趁勢進攻,大量商軍被殺。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于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臺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姜子牙聽后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占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后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并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強國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后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齊國富強后的姜子牙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矛盾,不利于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谷,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并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制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于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子牙輔佐周公東征姜子牙封齊建國后,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齊國開國后的三十余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沖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后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后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
身在鎬京的姜子牙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呂伋繼位。齊丁公呂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的次輔,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保衛豐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