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名相事跡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中國歷史上的名相事跡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歷史上的名相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明相管仲的事跡
公元前656年春季,中國大地上即將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南北戰爭。以齊國為首,成員國包括魯、宋、陳、衛、鄭、曹的北方聯盟軍,大張旗鼓南下,討伐南方第一大國:楚國。
當時的盟軍總司令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總參謀長是齊國國相管仲。看著這陣勢,南部的楚國心里有點發虛,派了使者去盟軍陣營做解釋工作。楚國使者裝成很無辜的樣子問:“我們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國家,沒怨沒仇的,打我干嗎呀?”
盟軍的總參謀長管仲接見了南方代表,他說:“你們楚國惡意扣押自己國家的特產物資——白茅草,造成特有原材料短缺,陰謀破壞祭神儀式,弄得每次舉行祭神大典的時候,沒法過濾酒水。”
后來,憚于國際輿論和楚國的險峻地形,南北雙方沒有開戰,齊楚兩國簽個和約就完事了。不過,這場戰爭卻可能會哄抬一種商品的物價——白茅草。這么一道程序,讓白茅這種“無人知道、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草,身價百倍。宗教意義上的身價,導致經濟意義上的身價抬高,以至于差點成為周朝南北開火的借口。借著一根草,做政治軍事上的炒作,做經濟上的炒作,齊國的炒作功夫算是做到家了。
齊桓公時期炒作白茅草,還不止上面一回。周朝混到春秋時代,面臨一個財政上的難題:經費不足。偏偏那個時候挑起重擔的是齊國,齊桓公精心包裝了一個樹立自己品牌的口號:尊王攘夷。攘夷不難,加強軍事力量,拳頭狠一點,狠狠揍幾個小無賴國家就行;尊王不容易啊,大家都愛欠周朝俱樂部的會費,真金白銀的事,總不至于齊國替兄弟國家墊付吧?也不至于開著戰車去催會費吧?
齊桓公正為這事愁著,管仲出主意了:“這個容易,江淮一帶有種草本植物學名叫茅草。我們請周朝天子派軍隊將這一塊地段暫時控制起來,然后發布消息:周朝要去泰山舉辦祭神會議,要參加會議的,自帶江淮之間的特產茅草織成的墊子來坐,會場不備凳。進入會場前要嚴格檢查墊子,不是我們要求的貨,敬請離場,開除會員資格。”
此令一出,各國紛紛派人去江淮間取茅草織墊子。趕到茅草產地時,周朝的軍隊早在那里候著。要取茅草,行,拿黃金來。既然天下人都來取,價格也該貴點,一捆茅草就100兩黃金吧。茅草比黃金還貴,三天之內,天下的黃金向周天子手里集中,他賺得缽滿盆滿,周王朝居然7年不用收會費。
管仲不僅炒茅草,連石頭也能炒,炒出金燦燦的黃金來。某年,齊桓公哭窮:“我想攢點錢去交會費,有法子嗎?”國務卿管仲想出一個石頭變金子的主意:“我們在陰里這地方搞個大工程,建個摩天大樓,這樓呀,三重門,九道城門。這是天下第一城,品牌打出去了,然后雕刻天下第一城的紀念品——石璧,按照尺寸賣,一尺的賣一萬錢,八寸的賣八千錢,七寸的賣七千錢,以此類推制定銷售價:然后和周王室串通好,讓天下諸侯去周朝紀念堂觀禮,規定:凡是參觀者必須得佩戴我們齊國生產的石璧。”
觀禮是一場程序,石璧是這場程序必不可少的軟件,軟件權由周天子和齊國聯手操作,賺錢的事,周朝天子干嗎不答應?于是,一場觀禮,幾塊沒有多少附加值的石璧,天下黃金紛紛向生產石璧的齊國集中。齊國政府手里有了黃金,國內8年免稅。管仲是位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經濟專家,他為齊國制定的經濟政策,不只是取得貿易順差而已,而是把別人的經濟命脈掐住,牽著國際市場的鼻子走。
有一回,齊桓公問管仲:“楚國產黃金,我國產鹽,燕國也產鹽,你說這經濟格局該怎么利用?”管仲說:“資源多了是好事,但管理利用不好,再好的資源也要變賤,我有個法子,能把楚國的黃金變到我們這邊來,咱們齊國的男子不耕種就有飯吃,咱們齊國的女子不用織布就有衣穿。”
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下令集中全國力量砍柴煮海水制鹽,一面燒制一面儲存,從頭一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正月,國庫里儲存了36000鐘食用鹽;與此同時,用行政命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制鹽,杜絕政府以外的民間生產食鹽行為,集中一切生產優勢,坐地逼著鹽價上漲。不久,鹽價上漲十倍。這些高價鹽肯定不能留在國內消費,要把它們放到國際市場上去。對于魏國、趙國、宋國、衛國這些國家而言,鹽是戰略物資,又要消耗,又要儲存,沒它的話,全國人民都會浮腫,用鹽量尤其大。
齊國的高價鹽流入以上這些把鹽看作親爹的國家,一下子換來11000斤黃金。齊桓公拿著這些黃金儲備問管仲:“接下來咋辦?”管仲又出了一個主意:凡是來納貢的繳稅的,都得用黃金,不是黃金我不收,這時齊桓公手里的黃金價格因此而往上躥。
古代明相李斯的事跡
李斯到了秦國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干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秦王聽取李斯離間各國君臣之計,對于六國,李斯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并順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史。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并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古代明相商鞅的事跡
醞釀變法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變法措施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
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
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經略秦國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愿望。秦孝公繼位后,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盟國衛國,魏國于是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秦孝公則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里(今陜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并占領少梁(今陜西省韓城市西南),此戰為秦孝公時期收復河西失地的序幕。經過兩次變法后的秦國國力強大,而商鞅作為收復河西的主將,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軍事及外交才能。
前353年,齊威王派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同年,魏軍主力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另一路由孫臏所率領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趁機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于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并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陜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來阻止秦軍的進攻。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并占領固陽。
前352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舍出面調停,各國休戰。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并包圍固陽。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于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陜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系。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并采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秦孝公于前344年派商鞅游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聽從商鞅的游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南)會盟,秦公子少官和趙肅侯也應邀參加,諸侯會盟后又前往朝見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
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的關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并秦國,就是秦國吞并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占據崤山以東,與秦國以黃河為界。形勢有利時就向西侵犯秦國,不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如今君上圣明賢能,秦國繁榮昌盛。而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攻勢,必然要向東撤退。魏國一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秦孝公采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
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后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時魏惠王說:“寡人真后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商鞅因戰功獲封于商十五邑,號為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