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
事跡材料屬于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篇1】
人物簡介:任新民(1915.12.05-20__.02.12),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寧國。1940年畢業于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后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__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究員和高級技術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曾任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國防部五院總體室主任及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高級技術顧問等。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組織研制“長征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征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制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勛獎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
人物簡介:黃緯祿(1916.12.18-20__.11.23),自動控制專家。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蕪湖。1940年畢業于中央大學電機系。194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二院技術總顧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__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歲。
1957年后主持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試制及改型設計,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20世紀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導彈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臺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設計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制發射等系列關鍵技術。
功勛人物:屠守鍔
人物簡介:屠守鍔(1917.12.05-20__.12.15),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吳興。194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__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研究員、高級技術顧問。曾任西南聯大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北京航空學院教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級顧問等。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參加地空導彈初期試制,任副總設計師;研制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任總設計師;研制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任總設計師。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篇2】
6月1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布消息: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此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并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2021年,57歲的聶海勝擔任神舟十二號飛船乘組指令長,完成三探蒼穹的載人航天任務。
同時,他也是我國執行飛天任務年紀最大的宇航員。
從貧困村里的“放牛娃”
到三征太空的航天英雄
原來逆襲的秘訣
就藏在他一路的成長故事里
1
貧窮艱辛的童年
1964年,聶海勝出生于湖北某個貧困村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害,但糧食緊缺問題依然存在于聶海勝的家鄉——湖北棗陽,鄂北的“旱極”之一。
聶海勝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那時,他的家庭貧困程度甚至比同村的大多數家庭還要嚴重,吃不飽飯是常事。
因為讀小學時,聶海勝常穿著姐姐的花衣裳,同學們都笑話他。
即便過著這樣食不果腹的生活,他的父母也堅持供他讀書。
聶海勝在一篇自述文中回憶道:“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也要讓我讀書。有一次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竟是一只兔子。”
聶海勝兄弟姐妹8人,而父親又在聶海勝16歲就早逝,家中重擔全壓在母親身上。
為了減輕母親負擔,幼小的他攬下了很多農活:放牛、割麥子、拾柴等。
聶海勝更是深知,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讀書這一條出路。
父親病逝后,每個假期,聶海勝都必須去搬木材、裝茶葉、干農活賺十幾元錢用來補貼家用。
為了節省八毛的車票,聶海勝在售票口糾結了良久后還是決定走路回家。
可走出去一段路后,他又擔心會磨壞腳上的布鞋。
最終,他脫下了鞋,赤著腳走完了30多公里的路。
生活艱難,但聶海勝未曾抱怨,只是默默地為生活而努力著。
2
高中的飛天夢
父親去世后,聶海勝的名字曾多次出現在輟學名單上。
中學老師實在不忍這個好苗子輟學,便免除了他的學雜費,這才讓聶海勝的學業才得以繼續。
初中畢業后,聶海勝考上棗陽最好的高中——棗陽一中。棗陽一中是當地的重點高中,當年全鎮只錄取了2名學生。
在高中,班上有50名學生,卻匯集著各個鄉鎮的尖子生。
來自教育條件不好地區的聶海勝只能刻苦學習,自己的成績始終穩定在15名上下。
即便學習成績優異,但在當時的大背景下,許多人關心的仍然是如何更快工作養活全家,但聶海勝的理想遠不止于此。
在讀書之余,聶海勝也保持著優秀的身體素質,聶海勝的堂哥曾回憶道:“海勝小時候話不多,但特別勤勞,會和他一起推車運牛草。他的身體條件也很好,游泳特別厲害,大家都游不過他。”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性格使得聶海勝的人緣極好,在少年時期,聶海勝就給同學們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那時,當同學們聚在一起談論夢想時,聶海勝說:“自己小時候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長了一雙翅膀,在天空飛翔。”他的夢想是當兵,當飛行員最好。
3
從飛天到航天
1983年聶海勝高中畢業時,正趕上空軍招飛,懷揣著飛天夢想的他報了名。
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順利過關,聶海勝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
聶海勝的平衡能力強,仿佛是為飛行而生的人。不過,在超強的平衡能力背后,除了有天生的原因,也離不開他刻苦訓練。
在那時,訓練設備遠不如現在先進。
訓練時,手和腳容易磨起泡是常有的事,血水不停地滲,聶海勝從來不叫苦。
聶海勝開的還是飛行難度更高的殲擊機,對平衡能力要求極高,聶海勝是同期學員中第一個單飛此類飛機的人。
聶海勝先后駕駛過殲五、殲六、殲七3種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1998年,聶海勝入選中國首批航天員,完成了從“航空”向“航天”的轉變,并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全過程。
2005年,聶海勝與費俊龍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
2013年,首次擔任指令長的聶海勝,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共同上天,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2021年,神州十二號上,聶海勝三征太空,擔任指令長,登上了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4
終身學習,時刻備戰
如今,年歲漸長的聶海勝,依舊沒有忘記飛天的初心,每天堅持鍛煉、控制飲食,時時刻刻以航天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正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訓練、學習堅持,聶海勝才能神五、神七、神九,三次備飛。神六、神十,神十二,三探蒼穹。
其實在最初,大多數孩子的天賦之間,都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但漸漸由于堅持和選擇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變得越來越大。
當初那個農家放牛娃,一步步走到眾人前,成了所有人都敬佩的航天英雄,聶海勝用他57年的人生告訴我們:
優秀,從來都有跡可循
成功,也可以被模仿復制
夢想、堅持和讀書
就是開啟人生精彩之路的鑰匙。
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篇3】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被譽為人民科學家。
主要事跡
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中國航天之父”的美譽。他主持完成了“噴氣與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訂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作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錢學森,數十年嘔心瀝血、攻堅克難,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他的愛國奉獻精神,激勵了無數中國人。
1960年11月5日上午九時許,“東風一號”導彈從我國酒泉發射場騰空而起,它的成功發射,對于新中國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東風一號”同時走進人們視野的,還有它的技術負責人——錢學森。
1935年,國立交通大學畢業后的錢學森考取公費留學,遠渡重洋,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35歲的錢學森已經是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1949年5月,錢學森收到了一封來自萬里以外的信件,信件內容是邀請他回到中國,領導航空工業的建設。
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1955年10月,他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作為世界著名的火箭與導彈專家,錢學森帶領他的團隊肩負著為中國造出第一枚導彈的重任。而此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要造導彈這種尖端武器,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發展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就得靠自力更生。此時,錢學森率領的團隊,大多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他為此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啟迪了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
歷經九年時間,由中國人自己制造的“東風一號”和“東風二號”導彈相繼發射成功。1970年4月,由錢學森擔任技術負責人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在錢學森的建議下,我國在1992年選擇了發展神舟飛船的載人航天之路。
從內蒙古著陸場回到北京的楊利偉,專程來到錢學森家中向老人報到。此后,每一位從太空凱旋歸來的航天員,都會來到錢學森家中,向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報告好消息,直到錢學森去世。
錢學森作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他的自立自強和愛國奉獻精神,鼓舞了無數中國人,也凝聚成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磅礴力量
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篇4】
景海鵬不算是高個子,現在也就一米六八的樣子。但記者走訪他的親友同學時,大家卻都稱他是難得的打籃球好手。
海鵬的小學老師王天樂回憶,海鵬打小就特別喜歡打籃球,從小學五年級起,就是學校的籃球隊隊員,打籃球的技術和水平是同齡中最棒的。”
景海鵬弟弟景海龍說,性格靦腆的哥哥最癡迷于打籃球。小時候,哥哥就在他們家老屋的墻壁上,劃了一個表示藍筐的圓圈。后來,又安上一個鐵絲圈代替,一有空,哥哥就在家里練習投籃。
景海鵬小時候的伙伴王金星也說,自小景海鵬就好勝,打籃球從不愿意服輸。“打得好,投籃很準。”
表哥楊海泉一直和記者多有接觸,平時一說起表弟景海鵬,他肯定要說海鵬最擅長打籃球。“海鵬到初中后,因為個子不高,海鵬沒有入選籃球隊,但一有機會,海鵬就想法展現自己的籃球特長,后來硬是靠著韌勁當上了隊員。后來不管上高中,還是在部隊,海鵬都一直是籃球隊的一號主力。”
“海鵬好運動!”景靠喜說起兒子,也是離不開藍球:“海鵬當上航天員后,也是航天城里打籃球技術最好的,老是頭號選手。海鵬能成為航天員,肯定和他平時愛打籃球有關。從小到大,海鵬一直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從沒有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身體一直很棒。”
“海鵬好運動,影響了二兒子海龍和女兒艷芳也都好運動。現在回憶起來,兒女三個從小身體都很好,都只是偶爾有頭痛感冒,從來沒有生過大病。”
中國航天偉大人物事跡【篇5】
歷生死考驗而不辭。追夢之路,從來不缺少挫折與挑戰,甚至要經歷生死考驗。
20__年9月25日,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飛船,踏上飛天之旅。他們花費近兩天時間完成了在軌準備工作,9月27日,翟志剛打開了飛船艙門,在太空邁出了中國人的第一步,成為世界上第354個出艙行走的航天員。
突然,軌道艙里響起急促的警報:“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聲音被設置為女中音,在天地兩端聽來卻驚心動魄。翟志剛事后回憶,當時覺得自己的頭發一下豎了起來。
值守在返回艙里的景海鵬一面檢查系統,一面跟劉伯明判斷排障,同時向地面發出了報告。
劉伯明一時也搞不清狀況,但他做了決定。在地面飛控大廳里,工作人員聽到了航天員的對話:
劉伯明:堅持,反正任務我們繼續。
翟志剛:明白。
劉伯明:著火我們也來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剛:成!
按計劃,翟志剛出艙后要先把固定在艙外的一件空間科學實驗樣品取回艙內,而劉伯明調整了步驟,直接將國旗遞了出去。通過電視信號,全世界觀眾見證了這面由科技人員繡織而成的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
經確認,這是一次有驚無險的誤報。返回后,三名航天員道出了當時的想法:“如果回不來了,就把這舞動國旗的畫面,作為我們的永別吧。”
從楊利偉只身探天到景海鵬三上太空,17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空間出艙到交會對接、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20__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推進至“空間站時代”,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也已啟動。按計劃,中國空間站將于20__年前后完成在軌組裝建造。同時,這也是一個持有合作和開放態度的人類太空之家。
20__年1月4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之際,11名曾經出征太空的中國航天員在北京航天城重溫入隊誓詞,表達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拼搏奮進的信心斗志:“我自愿從事載人航天事業……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愿為載人航天事業奮斗終身!”通往星辰大海,尚在征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