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
魯迅先生逝世的時候,終年才五十五歲,卻寫下了無數久經不衰的名著;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精選篇1
我心目中一直崇拜一個人,他就是聞名中外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他棄醫從文,寫下了許多著作!我崇拜魯迅,因為少年魯迅是苦難的,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憑著堅強的意志戰勝了困難。
曾經魯迅家里是非常富有的!可是由于家中發生變故,家道中落。十二歲那年,父親得了重病。魯迅不得不把家中的財物那去當鋪換錢,再用錢去藥店抓藥,所以經常遲到,被打手心,但他每天堅持去讀書。
有一天,魯迅又遲到啦!壽老先生拿著戒尺走到魯迅面前嚴厲地說:“你怎么又遲到了?”魯迅伸出手說:“你打吧!先生,我會改的,”壽老先生拿起戒尺打下去,可是戒尺在空中停留了幾秒鐘,最后還是沒打去。魯迅回到座位,暗暗地下定決心:以后我絕對不能遲到了。第二天早晨,桌子的右上角出現了一個“字”,那是魯迅用小刀刻的。“早”字也深深地刻在魯迅的心里。
在某個夜晚,天氣異常寒冷,魯迅一讀書就讀到半夜。他為了忍耐寒冷,在嘴里放了一個辣椒,直到辣得自己滿頭大汗,這樣,自己體內就會有一些熱量。他就用這種辦法驅趕寒冷。有時,魯迅竟讀書讀得廢寢忘食。
少年魯迅,是我學習的榜樣!在世界上,許多人都成了家喻戶曉的杰出人物。大家都很向往他們,很崇拜他們,他們創造出了許多奇跡,也開辟了許多科學道路。他們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每個名人都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某些人看來,他們只是輕而易舉地得來“名人”這個稱號。可是,他們都是通過發奮讀書、刻苦學習,才取得了成就。
魯迅就是通過發奮讀書,最終才成為了我國的文學家。對,我也要學習他這種學習態度,他在那么惡劣的環境都能如饑似渴地讀書,現在,祖國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優越的條件,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好好讀書。
魯迅先生的書伴著我懵懂的少年時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跟隨先生去嬉戲,體驗一下冬日捕鳥的樂趣,再和小伙伴們一齊到魯鎮去觀看那精彩的“社戲”,嘗嘗那香噴噴的羅漢豆,一齊感受那純真無邪的童年趣事,一同分享那段美麗的童年時光。
這就是我最崇拜的名人——魯迅。
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精選篇2
吃人性:根據以上分析,魯迅認為,中國的國民劣根性集中到一點,就是所謂“吃人”,他說:“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所謂吃人,在他看來,既是指中國古代野蠻殘酷的風俗,但更多地是指對獨立自主人格和自由平等權利的否定或抹煞。他指出,封建統治者不但從肉體上奴役人民,而且從精神上壓抑人民,千方百計撲殺人的主體性。魯迅將精神上的吃人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吃人與被吃。兩者關系單純明確,一方是兇狠殘暴的吃人者,一方是孤苦無告的被吃者。就像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描寫的,社會和家族都不能容忍有個性的人,不能容忍異端思想,而是像對待他筆下的狂人一樣,必欲吃之而后快,即千方百計地撲殺人的主體性和人格,體現了無視人權、壓抑人性的卑劣國民性。
第二,吃人者也被吃,被吃者也吃人。一個人具有雙重人格,既是被壓迫被欺凌的對象,強者的奴仆,又去壓迫別人,成為更弱者的主人,因而具有主子與奴才的雙重人格。魯迅說:“我們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地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這種相互的制約,“使人們各個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并且因為自己也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吃人當然是暴政,而被吃者有朝一日上升為吃人者的希望與等待,又極大地壓抑扼殺了中國人對暴政的反抗意識和反抗能力。
第三,吃人者自吃。即以自我為對象,自覺地壓抑、撲滅自我意識,自覺地摧毀自己的個性,自覺地選擇奴隸生涯,對一切非人壓迫變得高度麻木無知,逆來順受。魯迅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便是其典型形象。祥林嫂自己過著被侮辱被損害的生活,結果反倒自認得了非死不足以洗清的罪狀。她的死固然有環境壓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她對環境壓迫的認同。在她身上,早已不存在人的意識,而是將外在重壓轉化為內在義務。這種自我奴役的人生態度,就像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的,是“抉心自食”,即剜出心來自己吃掉,主動放棄自己應該享有的人的尊嚴和權利,自認為奴,將外在規范變成內在欲求,將外在束縛變成心靈束縛,即使“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他認為,這是最殘暴最可怕的吃人,是最高層次的吃人。
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精選篇3
自從當年因棄醫從文而離開仙臺的那一刻起,我對您的思念如同蠶絲般牽連不斷,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您!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無時無刻不想起您對我的培養和教導。您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您治學嚴謹、教學認真,您能以公正之心來對待我這位弱國的學生,您給予了我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您能做到這樣是多少的難能可貴啊!正因如此,您給我留下的是無盡的不安和感激。您知道嗎?您在我心中,是多么的偉大!是您讓我明白了一句話:治人者的罪惡不是治于人者的過錯。
我當初學醫本就懷著救國救民的愿望,但棄醫而離開仙臺,是因為看了那個電影新聞,發現了中國國民的愚昧和麻木,于是我決定棄醫從文,要用文筆來改變中國國民的精神,喚起他們的危機感和治國熱情。我想這比治好人們的疾病顯得重要得多,所以,當初我作了這一抉擇。那天與您告別,我欺騙了您,無非是想不讓您悲傷和遺憾。現在還希望能得到您的體諒和理解。
我離開仙臺之后,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怕您問起,感到失望,所以至今都沒有向您寫過信。您給我改正的講義,我也收藏著,但在遷居的過程中,中途損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那講義也隨之不見了。這使我非常的失望。但至少,我還留有您的照片。每當夜間疲倦,總是您的照片使我從疲憊之中解脫,使我又良心發現,而且增長了勇氣。
您對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使我對您的尊敬和欽佩是他人所無以比擬的。您的精神和美德將永遠激勵我不斷向前奮進!
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精選篇4
再也沒有魯迅了,沒有。
先生已去了_年,我們一直在贊嘆先生的文章,一直在背誦先生的名篇,一直在懷念先生的事跡。
魯迅是空前的,縱觀中國文學的漫漫長路,他是最耀眼最璀璨的一顆星。他個性的為人,他個性的文筆,文壇中為數寥寥。
魯迅是絕后的,他的文學成就迄今無人能及。人們一直在為先生個性的文章叫好,無人不曉他是最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與文學家。但能說出這些的人們并不完全清楚魯迅的痛楚與寂寞。
書架上堆滿了戴望舒的詩、梁實秋的散文、郁達夫的小說,魯迅去哪兒了?是一聲無奈的嘆息,還是不置可否的一笑?
魯迅的文章好像缺了點什么,悠閑?溫和?暗淡?感性?這樣與眾不同的文章難以和現代的新新人類產生共鳴。如果我們沒有記錯的話,60多年前先生曾批判過這些“漂亮、雍容、縝密”的文章,說這些是“使人麻痹 的”,但如今它們卻都成了最流行最大眾的,是歷史嘲弄了魯迅,還是魯迅調侃了歷史?
先生為中國文學殺出了一條血路,頗為尷尬的是,路上再也沒有人走了,我感到先生“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哀。先生的個性文采和犀利筆鋒,讓現代人難以接受。現代人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不愿讓犀利的目光洞穿自己的弱點,不愿意受到委屈。
于是,我們在絞盡腦汁理解魯迅的文章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著“不要當另一個魯迅”的教誨。相比之下,新新人類似乎比魯迅更富有個性,他們討厭孔乙己、閏土呆若木雞的形象,卻寧愿喜歡“小丸子”那樣“無知者無畏”的社會小人物;他們討厭阿Q的窮酸相,卻寧愿追隨“哈韓族”的腳步;他們討厭涓生和子君那樣反封建的吶喊,卻寧愿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在個性多元化的社會中,惟獨魯迅的“個性”顯得如此寂寞,也許這正是“自古圣賢皆寂寞”。
魯迅注定是寂寞的,那個寒冷的大年夜里,在魯鎮的祝福聲中逝去的祥林嫂已離我們越來越遠,最終化為一個小黑點,隨時光的流逝,被記憶封存。
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精選篇5
魯迅先生,是我國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切真實的感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彌漫著封建黑暗的氣息,那個污濁的社會,不但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受眾”,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爾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樣。
起初,面對日益衰微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和孫中山一樣在學醫,就在快學成時,魯迅先生才真正意識到:想要救國,光憑身體上的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民眾,自由的束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縛。從那以后,魯迅先生便棄醫從文,真正開始從思想上讓民眾覺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有無數的人因魯迅的文章而徹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圖讓魯迅先生“碰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依然拿起筆,堅定不移的寫著,即使前方有無數的暴風雨,他也會說“:我所走的路,為的是全中國的人民,,他們不了解我,我沒有怨言,我堅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對的。”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在為革命做出偉大貢獻的同時,魯迅先生還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記》,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在現我的眼中,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我欣賞他的作品,對他的作品,無論何時,我都是滿懷期望地去閱讀,在他的作品中,我時刻感受到那一種對于文學的熱愛。如果說文學創作是魯迅的生命,那么他的對于文學的熱愛,就是控制它整個生命的靈魂,假如當初魯迅沒有放棄學醫,可能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覺醒!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在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們記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他們都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偉大貢獻。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以筆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革命家,魯迅。
魯迅是一個普通的人。
是一個站在我們中間的人。
是一個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聽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精選篇6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雜文家,著名的文壇戰士。關于魯迅的勵志故事,當為我們照亮前行的方向。
魯迅曾經說,他的成功不是因為天賦,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將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一心一意,鍥而不舍,這便是他的成功之道。
我們很多人都在說,時間太緊啊,很多事來不及做。說這番話的時候,也許我們正在喝著咖啡。
有些成功并非遙不可及,因為不去做,不想付出,沒有拼搏的斗志,沒有付出所有的勇氣,所以你醞釀不出沖擊的氣勢,也就距離成功越來越遠。
魯迅最早是學醫的,因為見民族危機日益加劇,這才拿起筆桿吶喊,要喚醒人們的民族意識。每天辛苦工作,即便到了晚上,也要服用像魚肝油一類的物品提神,一直堅持,終成一位令人尊敬的戰士,一位地位超然的文豪大家。
人生短暫,我們不可能做太多的事,真正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經很了不起。魯迅做好了他想做的事,我們呢?想好做什么了沒有?準備為這件事付出了沒有?思想上如果沒有準備,成功便是海市蜃樓。
從這些勵志故事中,我們可以汲取到足夠的力量,前輩們的成功不是隨隨便便,我們的成功更加不會從天上掉下,只有踏踏實實,學習勵志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像他們一樣執著夢想,保持耐心,幾十年如一日,才可能取得輝煌的成績。
魯迅先生令人敬佩的事跡精選篇7
大家知道的魯迅已經是大名人了,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月光照在魯迅的這尊雕像上,我看到了魯迅先生右手拿著煙蒂,嘴里吐著一串串的輕煙,眼睛凝視著遠方,好像在思索著什么。魯迅先生的左手拿著一本書,書上記載得全是他寫得優美生動具體的一篇篇作文。
在一個溫暖如春的下午,我同爸爸媽媽來到了三味書屋,那一片片的瓦片,再加上這屋頂的顏色暗,顯得像古代的房子一樣,跨過門檻,廣大的地方讓我難以忘記掉,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一筆濃墨,怎么擦也擦不掉,周圍的小弄堂里掛著各地的名人介紹,那里的介紹使我認識了更多名人的起源。
我出了三味書屋,來到了一間房間里,這里的光線不像那外面陽光的耀眼,也不像暗然無光的房間里,就是外面的陽光照進來了一點微弱的、溫暖的陽光。在一個沒有一絲絲陽光的角落里,擺放著一張桌子和一張凳子,凳子上坐著的就是這位名人——魯迅先生,在桌子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魯迅用小刀在上面刻了個“早”字,這個“早”字要從一件事說起。
魯迅在上小學的時候,早上的時候就像
金錢一樣,特別寶貴。因為他早上既要為生病的父親買藥,又不能遲到,于是,魯迅每天就早早地起了床,他那張小床無論是早起還是晚起,它總是那么的有序,魯迅早上要給人干活,這樣掙來的錢就可以到藥鋪店里去買藥了,買好之后,他急忙回到三味書屋去上課,可不料,有一次,他遲到了,他站在門口,遲遲不敢進去。壽鏡吾老先生那嚴厲的銳光把魯迅先生從頭到尾掃了一遍,害得魯迅先生不禁打了一個寒顫,他連忙趁壽老先生不注意的時候,趕緊溜了進去,從此,魯迅在那一天有了深切的教誨,并在書桌上用小刀刻下了一個“早”字,提醒自己以后千萬不要遲到了。魯迅先生說到做到,他之后就再也不敢遲到了。我不知不覺地隨著身體走出了魯迅故里。
走出之后,我望著那漂亮的晚霞,仿佛看到了魯迅先生手握著金不換之筆在一本本子上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魯迅先生的這種不畏艱難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讓我非常敬佩,值得讓我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魯迅的另外一些故事將會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讓我們的后人知道魯迅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