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光輝事跡概括
事跡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你是否在尋找“魯迅先生的光輝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先生的光輝事跡概括精選篇1
他沒有把黃金世界輕易地預約給人類,卻以燃燒般的生命,成為千千萬萬追求者的精神火光。
我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魯迅。百年以來,吹捧者、打殺者、贊美者、唾罵者不知有多少。魯迅或憤怒、或沉默、或奮起還擊、或聽之任之——依然故我,本色不改。正如激流漩渦之中心,看上去永遠那么安寧。評價魯迅,我不得不先把他從某些人架設的神壇上請下來,我和他平起平坐,促膝而談。魯迅本就是屬于人間的,為人的魯迅,才是真的魯迅。他吞吐著煙霧,倔強的須發正如他倔強的個性。看上去有點老了,也有點倦了,只有他的雙眼仍然放出懾人的神采,仿佛千年以來即是如此。看穿你,看穿一切世故人情。
我知道,這就是那個貼身藏著匕首的男人。他其實只是個普通人,但決不平凡。有人曾說他是個守夜者,是的,因為他足夠警醒,足夠敏感。思想和情感的觸須本就可以生的這么細,伸的這么遠。可往往過分的敏感反而導致了溝通的困難,像是憑空造出了一堵穿不透的墻,所以他嘆息:“人和人的靈魂,是不相通的……”!
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棒打落水狗。”所以狗都怕他。狗本就應該怕人,人本就不應該怕狗。他是一把雙刃劍,在刺向黑暗與不公的同時也在割傷自己。所以他總在流血,他不怕流血,可他有時很無奈。“英雄的血,始終都是無味的國土里的人生的鹽,而且大抵是給閑人們作生活的鹽,這倒實在是很可詫異的。”他可能有時很懷疑自己的血是否值得再流下去,可我們真的在他淡淡的血痕中開始覺醒了。“我愿意這樣,朋友——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才是不孤獨的。
魯迅先生的光輝事跡概括精選篇2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刷子似的直立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一”字——他就是偉大的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一生翻譯和創作了很多作品,如小說集《吶喊》《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草花吸收》,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偉大的魯迅不愧是文學家。
魯迅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個憂國憂民、關心進步青年、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在一次吃晚飯時,侄女周曄張冠李戴的把《水滸傳》亂說一氣,魯迅就用委婉的批評教育了后代要認真讀書。在馬路上發現受傷的黃包車車夫時,魯迅不顧自己的身份,連忙蹲下給車夫包扎傷口,還把剩下的藥和一些零錢都給了車夫,讓車夫回家好好休息。魯迅自己病得很厲害,還半夜三更寫文章。有時候女傭阿三聽著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魯迅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倒常常勸告女傭阿三要多休息,不要她干重活。魯迅在內山書店時遇到了想買的書的阿累。魯迅向阿累推薦了《鐵流》,并把阿累想買的《毀滅》送給了阿累。這一面之緣給阿累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后來使阿累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偉大的魯迅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魯迅逝世后,許多人都去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苦。數不清的挽聯掛滿了墻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送挽聯花圈的人有工人,有學生,各色各樣的人都有。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____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先生的光輝事跡概括精選篇3
魯迅被喻為“中國魂”,試問除了魯迅,誰還可以擔當起這幾個字的份量。
魯迅對國家的愛是深沉的,而對國家的.恨也是咬牙切齒的。愛是愛它的豐饒,愛它的壯麗,恨是恨它的黑暗,恨它的麻木不仁。
把筆當做弓,把字當做箭,同樣把敵人傷得血淋淋的只有魯迅,只有魯迅的筆才會有如此的殺傷力,才會如此的致命——
看魯迅的散文,他把我們引領進入他的那個時代,他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愿意與我們一同分享。我們歡樂著他的歡樂,悲傷著他的悲傷。我們的魂逃脫了自己的本體,便如神游了一遍又一遍他所經歷的一切,他回憶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就像這一切是我們所經歷過的一樣。
魯迅并沒有長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雖小,但短小精I的小說卻也足以證明他高超的小說技巧,塑造了無數的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像。阿Q,狂人,祥林嫂……哪一個人物不是給人以震憾,讓人難以忘懷。而且,魯迅的小說不僅僅給了人一個個故事,還飽含了思想的火花,憂國憂民的情緒永遠籠罩全文,讓我們的思想也為之觸動。
關于魯迅的詩歌成就,有人這樣說“魯迅雖然詩作不多,但每首都是詩中精品,有誰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能不讓人欽佩?能不讓人欣賞?那是一種怎樣的用字化境,怎能不讓人震憾?”
魯迅,一代文豪,他用筆做武器,戰斗了一生。那種酣暢淋漓的諷刺藝術是對人類語言的一大貢獻;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錚錚鐵骨的硬漢形象又使他成為了“中國魂”。
魯迅先生的光輝事跡概括精選篇4
如果說魯迅是一個諷刺家,那么就大錯特錯了,他是最反對諷刺的。諷刺是他認為無用于社會并且為了保全自身利益的呻吟。很多人說他的文章具有諷刺意味,這與他本身的觀點,加之以實際,實則是大大相反的。
魯迅的品質是偉大的,他憂國憂民,不分晝夜。在鐵石心腸批判國人的同時,他也會彎下身來,為永遠不會到達群眾手中的災款奉獻一塊錢,為的是看到孩子們歡欣的笑臉。他也會無奈,生不逢時,水深火熱,并不是他想要的。
原先,對于魯迅是一個“戰士”的說法我并不認同。在我眼中,戰士應當是沖鋒陷陣的,像他這樣在家中僅靠筆來抨擊,而不堵上鮮血的戰爭,是柔弱如游絲的。然而,在讀完他的文章后,我又發現自己的錯誤。他的文章雖然有旁觀的冷酷,但帶來的震撼力是不一般的。在《航空救國三愿》中,最后一愿“戰戰兢兢的陳明一種愿望,是――三,莫殺人民!”。今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但在魯迅的時代,兵荒馬亂,航空救國的勇士也會猙獰地抓起屠刀,宰割無辜的百姓。殘酷,暴虐,就是四面楚歌也無法詮釋那個年代的絕望。魯迅在那個年代勇敢地與殘暴的勢力相抗衡,這不但是肉體的賭注,更是精神的折磨。
蘇醒,把鐵屋子里的人叫醒,是他寫作的目的。眼珠間或一輪的祥林嫂;蘸著革命者的血饅頭吃也照樣死去的孩子;人吃人,人怕人,人欺人的狂人社會;無助的阿q僅靠著精神勝利法最終落個悲慘的結局。這些都是麻木的人,被壓迫,被利用而“歡快”生活的人。
現在還是存在,到底應當怎樣對待?
呼喚,吶喊,真的足夠了嗎?魯迅,他的事業還未竟,繼承他的事業,把中國建成為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國度,消除怨恨與隔膜。這是除了解那個年代的悲苦外讀魯迅真正的目的吧。
魯迅先生的光輝事跡概括精選篇5
自從當年因棄醫從文而離開仙臺的那一刻起,我對您的思念如同蠶絲般牽連不斷,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您!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無時無刻不想起您對我的培養和教導。您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您治學嚴謹、教學認真,您能以公正之心來對待我這位弱國的學生,您給予了我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您能做到這樣是多少的難能可貴啊!正因如此,您給我留下的是無盡的不安和感激。您知道嗎?您在我心中,是多么的偉大!是您讓我明白了一句話:治人者的罪惡不是治于人者的過錯。
我當初學醫本就懷著救國救民的愿望,但棄醫而離開仙臺,是因為看了那個電影新聞,發現了中國國民的愚昧和麻木,于是我決定棄醫從文,要用文筆來改變中國國民的精神,喚起他們的危機感和治國熱情。我想這比治好人們的疾病顯得重要得多,所以,當初我作了這一抉擇。那天與您告別,我欺騙了您,無非是想不讓您悲傷和遺憾。現在還希望能得到您的體諒和理解。
我離開仙臺之后,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怕您問起,感到失望,所以至今都沒有向您寫過信。您給我改正的講義,我也收藏著,但在遷居的過程中,中途損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那講義也隨之不見了。這使我非常的失望。但至少,我還留有您的照片。每當夜間疲倦,總是您的照片使我從疲憊之中解脫,使我又良心發現,而且增長了勇氣。
您對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使我對您的尊敬和欽佩是他人所無以比擬的。您的精神和美德將永遠激勵我不斷向前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