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跡材料
2020年1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跡材料(合集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跡材料【篇1】
“人最怕沒有盼頭,誰愿意當貧困戶?”這是喬甸鎮大羅村委會光榮脫貧戶何道喜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并不覺得貧困戶是多么光榮的事情,現在政策這么好,國家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不能等、靠、要,我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努力奮斗,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
何道喜只有小學文化,家有四口人,年邁的老母親、夫妻倆和兒子。2014年以前,由于種植技術缺乏,何道喜家的種植葡萄經常是一年到頭不賺錢不算還會虧錢,加上妻子長期患慢性病,兒子正在上高中,一年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還有兩萬多的支出,家里沒有安全穩固住房,只能一家老小寄住在何道喜的哥哥家,一個人苦苦支撐著這個家。
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縣人民法院的幫扶責任人劉文輝多次入戶與何道喜及其家人溝通,幫他們一家想辦法、定目標、定方向,不斷鼓勵他們努力奮斗過上幸福生活。這份溫暖更加堅定了何道喜要靠勤勞雙手奮斗,摘掉貧困戶帽子的決心。
由于知識和技術的欠缺,何道喜的脫貧之路比別人走得更加艱辛。不論農忙農閑,在田里都能見到夫婦倆忙碌的身影,兩人還忙里偷閑參加村上組織的各種種植技能培訓,向村里的致富帶頭人、葡萄種植大戶學習,不斷地突破自己,提升種植技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幾年的努力,何道喜終于扭轉了辛苦一年卻還是虧錢的糟糕局面,葡萄種植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賺到錢以后,何道喜并沒有隨意揮霍,而是盤算著如何把日子過得更好。打聽到最近幾年養驢能掙錢,于是在2016年10月,他通過扶貧小額信貸產業貼息貸款5萬元,花了15000余元買了兩頭毛驢,每天割草回來精心喂養。2019年,何道喜以3200元的價格賣出了一頭自己精心飼養了半年的小毛驢。“毛驢的繁殖周期比較長,但是好養、不容易生病,我要好好呢發展毛驢養殖,按照我的計劃,5年之后,毛驢養殖至少能給我家帶來每年5000元的收入。”何道喜一邊喂著毛驢一邊說。
何道喜兒子何健華,高中畢業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想到父母親在家含辛茹苦地養育自己,心里特別不好受,就跟父親說愿意回來打工掙錢養家,被何道喜罵了一頓,何道喜說:“現在我們的生活之所以過得如此艱難,就是當初我們讀書讀得少,沒有一技之長,所以現在只能回來干最苦、最累的活,現在時代變了,沒有知識你連種地都種不好,你應該多讀點書,掌握一技之長,將來我們家才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何健華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利用東西協作扶貧契機,到江蘇繼續完成學業。
2016年年底,通過國家安居工程政策,何道喜一家終于從哥哥家搬出來,搬進了安全穩固的新房,同時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現在葡萄種植技術上去后,我家的收入越來越高,妻子的慢性病也好轉了很多,兒子也快要畢業了,除了照顧好老人和家人,我要繼續發展養殖業,有能力的話帶動我們村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相信靠我們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讓生活會越過越好。”何道喜憧憬著。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跡材料【篇2】
“政府已經幫我們太多了,脫貧不僅要靠政策扶持,還得靠自己努力。政策再好,自己不努力也不行!我想申請‘退貧’,讓更困難的貧困戶享受到國家好政策吧!”近日,庫倫旗額勒順鎮泊白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巴特爾借力精準扶貧政策,踏實苦干努力脫貧,主動在《農戶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登記申請書》上簽字。消息傳開,引來贊聲一片。
57歲的巴特爾脫貧前生活十分困窘,妻子桂蘭患有頸椎病和腰間盤突出,他自己患有糖尿病綜合征,每年都要花上一大筆醫藥費,再加上地里收成不好,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通過精準識別,巴特爾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精準幫扶舉措如及時雨般“滴灌”到巴特爾家,為他帶來了發展希望。結合巴特爾家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隊幫他申請了產業扶持項目,巴特爾一家得到3頭牛,在大家的幫助和政策扶持下,巴特爾這回干勁十足,想要在養牛產業方面大干一番。
巴特爾和妻子天蒙蒙亮就起來給牛調制食料、打掃衛生、精心照料小牛犢等等從早到晚忙的不亦樂乎。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他意識到,養好牛必須掌握科學的養牛技術,以往的簡單粗放式的養牛模式是爭不到高效益,為此他經常向周圍的養殖大戶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1年多的時間,通過養牛,巴特爾收入2萬余元。去年,旗政府協調引進了沙漠水稻項目,巴特爾家還種了10畝水稻,這1年下來,水稻收入了近1萬元,這兩項就讓巴特爾一家脫貧底氣十足。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巴特爾不等不靠、自立自強,憑借勤勞的雙手和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向著小康路大步邁進。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跡材料【篇3】
張金順,出生于1968年,是土生土長的譚家莊人。一家五口,兩個兒子外出打工顧不上家里,他既要照顧年邁體弱的母親,又要帶年幼的孫子,僅靠著種幾畝地的玉米,靠天收的產量,過著拮據的生活。
后來聽別人講,趕馬車能賺錢,于是他籌資買了一匹馬趕起了馬車,為了能多拉一點貨物自己也變成了"馬",上坡要推,下坡防滑,歷盡千辛萬苦可依然改變不了貧窮落后的面貌,結果馬還死了,怎么辦?自己是家里的支柱,也是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必須干。
憑著自己吃苦耐勞的干勁,張金順把眼光再次投向家鄉的群山,譚家莊村雖然很窮,但荒山野嶺卻很多,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回旋——養羊。
心動不如行動。自2014年張金順開始他的養羊之路。于是他當起了"羊倌",但是,養羊是一項非常辛苦的事業,他的羊主要是以放養為主,不管天有多熱、多冷都必須去放。剛開始的時候,養的是本地白山羊,白山羊的個頭小,長得慢,一周歲的羊只有10至20公斤,經濟收入低。后來他在縣農業部門的支持下先后引進了"小尾寒羊"、"波爾山羊",使羊的品種得到了改良,一周歲的羊能長到30至50公斤,大大提高了養羊的經濟效益,當年就賺了一萬多元。
然而,鄉鄰有意見了,因為放羊,村里的糞便多了,整個村莊彌漫著一股濃濃的糞臭,為此事他與鄉鄰們開始不和諧了。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最后他決定,遷場,于是他把養殖場遷至村子最邊上的荒地,買不起磚,就用石頭砌羊圈,由放養改為圈養。
嘗到養羊甜頭的張金順開始擴大養羊數量,從十幾頭擴大到幾十頭,結果當年圈內羊痘傳染死了三十多只,市場也因此羊肉價格大跌,一下損失5萬多元。這對一個借錢買羊搞養殖,尚處于貧寒狀態下的飼養者來說,其打擊可想而知,不但損失慘重,還背上了一身債務。但他毫不灰心,在回顧自己進行養羊以來的出現的各類問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缺乏技術,不懂管理所致。于是他主動向農業技術部門求教,積極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技術培訓。當聽說畜牧局為扶貧創業舉辦“養羊技術培訓班”的時候,立即申請報名,培訓期間經常向培訓老師請教飼養中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還主動向專家請教養羊的專業技術,管理方法。經過培訓,對羊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病狀更能準確的辨別和正確的防治方法,使用規范的管理,科學的養殖技術,已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
經過四、五年的不懈努力,付出的辛苦終于有了回報,張金順與經銷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不但還請了債務,收入還逐年增加,年收入由萬八千元到現在三、四萬元。從一個背債過日子的貧困農民,變成一個年收入幾萬元的“羊倌”。張金順希望通過自己養羊成功的事例,帶動村里更多的人養羊,利用自己養羊積累起來的技術和經驗,幫助更多的人靠自己的汗水和雙手擺脫貧窮,發家致富。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跡材料【篇4】
李棲鴻,男,漢族,家庭人口八人,勞動力四人,2015年11月被評為口子村建檔立卡戶,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900元,經過四年多的精準扶貧政策扶持和產業項目的實施,于2018年穩定脫貧,脫貧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41元,2019年達到9700元。
該同志評為建檔立卡戶以來,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培訓班和扶貧工作會議,充分利用好政策,實現家庭穩定脫貧走上小康之路。
李棲鴻家的主要產業是農用農機具,他利用農用車辦起一家流動補胎和修車鋪,隨著資金的積累,總覺得產業少,不適和家庭勞動力的需求,于是他籌措資金辦起了饃饃、面條加工鋪,產業逐漸壯大。2019年農用車流動補胎純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加工饃饃面條收入達5萬元,種植業收入達5000余元。
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李棲鴻同志敬老愛幼,撫養80多歲高齡的父母親,經常接送孫子上學,在群眾生活中主動作為,對社會上出現的—些不良風氣主動制止,主動參加村上組織的各項公益活動。2018年的救災,2020年的疫情防治,他都積極主動作為。
李棲鴻家庭脫貧致富不是等、靠、要,而是內在動力在發揮著作用。他深知精準扶貧給了好的政策,但利用不好,再好的政策也是—句空話。他做到變“輸血”為“造血”,2020年他又在村上租了二間鋪面將流動補胎變為農機和摩托車修理鋪,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也富裕了自己的家庭。
讓我們向他的拼搏精神學習,擼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走上小康道路!
貧困戶脫貧先進事跡材料【篇5】
孟紅紅今年52歲,家住通渭縣義崗川鎮簸營村營上社,家中共3口人,因其常年在家務農,缺乏致富技能,無固定的.生活經濟來源, 2013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被評為貧困戶之后,別人都說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國家會救濟你的。每當他聽到類似的話,臉上都是火辣辣的,他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學習一項技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了其迫切希望脫貧的愿望之后,積極邀請他參加村上組織的技能培訓。他自己也吃苦好學,培訓課結束之后別人都回家了,他還拉著老師問一些課堂上沒聽懂的問題,這讓老師非常感動,老師對他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耐心地解答他每一個問題。通過幾個課時的培訓,他理論實踐考核都表現的非常優異,順利的結業取得培訓證書!
孟紅紅于2015年引進了成年母牛7頭,開始了肉牛養殖,當年管理區出臺了外購母牛給予貸款,并且三年免息的優惠政策,他緊緊的抓住這一機遇,在鎮領導的支持下又購買了優質的西門塔爾改良母牛3頭,經過精心管理,三年產犢8頭,目前已有存欄8頭,并且已出欄10頭,烈日蚊蟲沒有讓他退出,寒風暴雪沒有阻擋他的前進,付出總有回報,每年都有3萬元以上的收入。在他養好牛的同時深知防疫檢疫的重要性,積極與獸醫人員溝通,獸醫人員上門提供防疫、檢疫、疾病診治及其他技術服務。各項疫苗注射都達到應免的100%,在檢疫中發現布病、結核都及時做到了淘汰處理,他不斷學習新技術,觀看肉牛養殖光碟,參加養殖培訓,翻閱相關書籍,這都為他把牛養好打下堅實基礎。在肉牛的飼喂上,他堅持用能繁母牛進行放養和集中補料相結合的辦法,特別在冬季達到能繁母牛房和產子房都是暖房,分娩牛喝溫水、補紅糖、飲麥麩湯。犢牛早吃初乳、早補料、早斷乳。他所飼養的犢牛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個個都膘肥體壯,惹人喜愛。根據牛的不同發育階段,在補料時給予不同的配方。
通過幾年飼養,他深知防疫是一切養殖業的重中之重,家有萬貫帶毛不算,疾病是畜牧業發展的最大敵人,對圈舍定期消毒,設立消毒池等設施,為牛群的健康生長提供了良好保證,優良的品種能提高生產力40%,為種群的延續提供了堅強的保障,科學管理是做每項事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搞好養殖業飼料全面平衡營養,可促進肉牛健康生長,提高經濟效益。良好的衛生環境為肉牛生產提供了舒適的生長條件,他在肉牛生產中非常注重每個環節,冬季保溫去潮,他給牛舍實現溫室飼養,安裝上排氣孔,夏季防暑降溫,采用通風扇,盡最大努力發揮肉牛的生長性能。如今他通過自身的努力,為村民辦了實事,既提高了自家的生活水平,又帶動身邊的貧困戶脫貧致富,鄉親們再見他時都豎起了大拇指夸他是致富能手,他聽到后總是謙虛地 低下頭說“國家政策好,自己加油干,一定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