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先進事跡材料
教育是興國的事業,做好教育扶貧工作,改善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教育扶貧先進事跡材料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扶貧先進事跡材料(篇1)
她,__九年制學校的一名老師,于__年9月參加工作,并且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掛在臉上的那兩個深深的酒窩就是她最明顯的標志,她就是__老師。 __九年制學校的留守兒童較多,貧困家庭的學生也多。__老師所帶的九(1)班共23人,貧困生9人,其中還有一名特殊的學生__,因為有著先天性語言障礙而無法到校接受教育。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她和各位參與教育扶貧的老師一起,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摸實貧困戶資料,得到領導、同事和家長的一致好評。然而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__同學了,本著“讓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理念,她多次參與送教上門活動。
為了更好的幫助__同學,姜老師必須經常送教上門,只要忙完了她的教學工作就去,有時甚至調課去進行送教。__住在月河鎮菩薩殿村六組,通往他家的道路曲折險陡,雨雪天氣,汽車就根本沒法到,只能步行數個小時。姜老師雖是90后年輕一代,但一點也不嬌氣,時常坐著路人的摩托車,頂著風雨,往返于__家和學校。這一來一往,便過了幾個春夏秋冬。
__的父母是大山里極其普通的農民,一天既要在地里勞作,還要去山上養蜂,加上今年母親生了小弟弟,家里的事務更加繁忙了。姜老師擔心家里的事情耽誤小山的學習,便更加頻繁地送教。有時候給他教古詩詞,有時候手把手教他畫畫,但更多的是為他講解做人做事的道理,還會將學校里發生的趣事記錄下來播放給他看。 好的教育就像是春雨,無聲無息地浸潤著孩子的心。今年秋天的一次送教,姜老師剛走到他家門口,小山趕忙跑出來迎接,用著含糊不清的言語講著自己在家幫忙帶弟弟的事情。聽著從小山嘴里蹦出來的一字一句,姜老師感動得落下來了眼淚。因為像今天這樣的情景,姜老師幻想過無數次。這一年多的艱辛付出,終于有了回報。殘疾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關愛他們要百倍千倍的付出,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
送教上門是老師們為殘疾兒童提供的一種特殊教育服務,但愿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姜老師真摯無私的愛將陪伴著__的成長,愿這朵堅強之花能如期綻放。
教育扶貧先進事跡材料(篇2)
__,女,漢族,系__縣陽__新店小學教師。該同志于__年9月到我校工作以來多次被上級和學校表彰,她堅守教育一線,無怨無悔,悉心培育著每一個她心愛的小寶貝。在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用心教書,做一個負責任的教師;用愛育人,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在常人眼里,她是那么普通和平凡,但她所做的一切,卻讓人不由得感動。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__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摸實貧困戶資料,得到群眾,同事的一致肯定。 張玥同學是__的幫扶對象之一,孩子家庭貧困,父親出外打零工,長期不回家,祖父母長期患病,服藥不斷,母親一人在家照顧老小,很是勞累。俗話說“人窮志短”,這樣的貧困戶家庭成員心理極為脆弱,甚至于接近崩潰的邊緣,為此__在落實各項脫貧措施的時候十分注重對她們的心理疏導,采取精神扶貧,在每次調查走訪中都深切關注她們全家的生活,與其談心,鼓勵她們堅定信念,好好生活,因此張玥母親每次見到她都親切地叫她“姐姐”,告訴她家里遇到的困難以及現在家庭的改善情況,她深知__對她家的竭力幫助和巨大作用。
在學校,每天中午飯后都能看到__給精準扶貧戶子女張玥,張敏,張敬豪等個別輔導的身影。張玥性格內向,反應遲鈍,記憶力差,學習方法不正確,成績很不理想,朱老師抓住她書寫認真規范,遵守紀律等優點鼓勵她重拾信心,努力做好其它的一切,每天取得小進步,逐步提升她自己。孩子親其師,信其道,進步很大,令人欣慰。張敏同學從小沒有母親,父親平時大多出門做泥瓦工活,孩子和八十多歲的祖母相依為命,其父親和祖母均為文盲,在孩子學習上都力不從心,孩子家教不嚴,經常不做家庭作業,甚至多次將老師批閱的評語及時間用透明膠帶提掉以應付充數,師生發現了她還死不承認,見于這種情況,__老師決心用愛感化她,經常與之談心,給她梳頭洗腳,輔導作業……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小頑固”終于被感動得一塌糊涂,整天一見朱老師就大老遠笑著打招呼,聽話懂事得像變了個人似的。貧困生張敬豪長得特別好看,使人一見就好喜歡,可學習差得沒法說,雖然是從城里轉學回來的,但學習各方面都在班里屬中下游,寫字極潦草,朱老師從書寫抓起,每天在飯后及課外活動時間抽空教他練字,給他講題,看到張敬豪久違的笑容,師生都為之點贊。
作為一名基層扶貧一線教師,__以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的工作態度,突出的工作業績,贏得了上級的贊賞,贏得了全校教職工的一致好評。
教育扶貧先進事跡材料(篇3)
吳__,中共黨員,2017年5月擔任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安仁鎮皇都村駐村第一書記。在之前的工作中,也為單位的骨干成員,不僅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更是深得群眾喜愛,也被同事稱為熱心大哥。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吳西選利用一切時間并經常犧牲休息時間入戶走訪群眾、了解民情、摸村情;針對村中的真實問題想辦法、找對策、制定全村發展規劃;從一點一滴做起,提高治理水平,全力推動精準扶貧;團結班子、提高戰斗力、服務群眾,事事為村民著想,希望真正能為貧困群眾解決問題,帶領村民擺脫貧困,使皇都村擺脫貧困村,這些所做所為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具體事跡如下:
一、入戶調查,仔細排查,精準確定貧困戶
自上任以來,堅持通過隨機的入戶調查,結合鎮政府及村干部的情況反饋,根據市政府對貧困戶的確定標準精準確定貧困戶。只有自己入戶與群眾深入交談,才能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讓真正的貧困戶得到精準幫扶。
二、一點一滴的無私奉獻,深得群眾感動
貧困戶中的老黨員肖金柱老大伯,其兒子離異多年,孫子患精神疾病,吳西選經常幫老人干農話、打掃衛生,并與其談心,希望通過一些國家政策幫老大伯一家逐步解決實際困難。
為包聯戶張紅心找貸款,為其女兒找工作,并幫其干農話、打掃衛生等。
韓選民因其妻子、兒子有殘疾,吳西選為其找貸款,幫其發展大棚冬棗產業,并針對其兒孑的廚藝優勢幫助其開飯店。
在暴雨高溫來臨時首先想到貧困戶,以皇都為家,為村上爭取773米生產路硬化,2干多米巷道下水施設建設。
由干村上辦公經理費困難,自費為村上買筆、紙打印機等辦公用品。
端午節為貧困戶送問候!陳自明老人有殘疾,兒子在外打工自己和老伴管8歲小孫,吳西選義務為其看接孩孑、復習公課,干農活。
三、找準路子,發展特色產業
吳西選帶領村干部,配合駐村工作隊和鄉干部,深入開展調研,召開貧困戶座談會,通過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為每戶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用八個一批對應找措施,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愿的基礎上,科學確立了發展冬棗產業為主,外出打工就業為輔的脫貧致富的路子。
四、精神扶貧,重拾生活信心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自尊心很強,特別是一些貧困戶,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感受不多其他人的溫暖,心理比較敏感,在幫助他們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方法方式。吳西選經常通過談心的方式走進他們,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幫助來獲得他們的信任,以使他們感受到黨的關懷,對黨要幫他們脫貧的信念產生信任,至此不但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優秀黨員形象,更是讓貧困戶重拾生活信心,早日脫貧。
教育扶貧先進事跡材料(篇4)
在積石山縣,很多人知道__這個名字。1969年2月,__出生在柳溝鄉上坪村下坪社一戶貧困戶家中,高中畢業后,去新疆挖金,到青海挖蟲草,但都沒有掙上錢。
1996年,__在省建四公司學到了從事工程建筑的本事,1999年,他從省建四公司辭職返鄉,一步步發展,注冊5000萬元成立了甘肅偉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自己越富有,越不能忘記自己的家鄉,總想為家鄉做點事……”__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傳遞社會正能量。20__年6月,他籌資100萬元,向積石山縣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無償注資。20__年9月,當__得知該縣五名大學生因為貧困而上不起大學時,主動對他們進行幫扶,使他們圓了大學夢;20__年12月,為了積極響應縣扶貧濟困“光彩事業”的號召,他主動捐款100萬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__常對家人和企業管理人員說。如何做到呢?他常常思索著,20__年底,當他被推選為上坪村村黨支部書記時,更加堅定了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在__擔任村支書后,就全力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只要是村里鄉親們迫切需要,他都慷慨解囊、傾力相助,為村里辦了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同時,他還團結帶領本村群眾栽植花椒樹、修建調蓄水池、辦養殖場、搞易地搬遷、勞務輸轉,有效改善了全村道路、飲水、住房、教育等基礎設施條件,并在富民產業培育方面探索出了適合本村發展的新路子。由于__為上坪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他還被選為縣人大代表。
“看到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__說。
近年來州委辦公室以“聯村聯戶聯民心、為民富民解民憂”為宗旨,按照“村美民富、田園風光、秀美庭院”要求,在雙聯幫扶點――臨夏縣新集鎮寺灣村,通過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培育村級特色富民產業,抓好精神文明創新活動,努力幫助群眾打造和諧自然美麗的新寺灣。
教育扶貧先進事跡材料(篇5)
小成先生,不忘故土,情系家鄉,心系教育,他扶貧助教的先進事跡主要表現在:
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2006年至2007年為洪塘營瑤族鄉中心小學捐資70萬元興建了一棟綜合性大禮堂和硬化了1300平方米的操場;同時還捐贈了價值20萬元的電腦和圖書,用于改善洪塘營瑤族鄉中心小學辦學條件。
設立助教助學基金
2010年為洪塘營瑤族鄉設立了助教助學獎,以后每年注入3—5萬元資金,用于獎勵扶助在本鄉從教的貧困優秀教師;用于獎勵扶助在本鄉就讀的貧困優秀學生和進步學生;用于獎勵扶助在本鄉就讀后考入縣重點中學和重點本科的學生。他設的這個獎推動了瑤鄉教育的發展。2011年又加注入4萬多元。
建設校園綠化工程
2011年4月份小成先生及家人榮歸故里,蒞臨洪塘營中心小學和洪塘營中學指導工作,又捐給洪塘營中心小學1萬元用于校園綠化。現種的桂花樹已成活。我想再過幾年,洪塘營中心小學將是一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美麗校園。
改善農村教師住宿條件
情系瑤鄉教育,讓老師安居樂業。2011年5月份。小成先生在電話中又問到了老師住宿情況。當得知有些教師在校無住房,又恰逢政府投資興建教師周轉房,于是,他又提出捐資近35萬元用于建教師周轉房。讓老師在瑤鄉能安心工作,愉快的工作。
小成先生以上此舉志在育才興德,倡導先進的教育方法,以期家鄉名賢輩出,其行功不可沒,需以示弘揚。立作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