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介紹
事跡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介紹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介紹(精選篇1)
“泉水西瓜的秧苗都種下去了吧?可千萬不要耽誤了!”正是春耕時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寧最近正忙著幫村民平整土地、育苗播種,挨家挨戶督促進度……
2010年,剛從廣西大學畢業的楊寧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從當初的大學生村官到如今的江門村發展“第一責任人”,楊寧把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家鄉,十二載青春年華一路奮斗,帶領家鄉人民勤勞致富,創造美好生活。
“但我最終還是選擇回來,堅信一定能做出成績”
“回到家鄉,是我從小就有的想法。在我腦海里始終刻著這樣一幅畫面:那時我剛剛考上重點初中,要去縣城里上學;我和童年的小伙伴們一起站在村里最高的山坡上,望著這個寧靜的小村莊約定:將來有機會一定回到家鄉來。”楊寧說。
這樣的想法,與楊寧的成長經歷有關。江門村位于大山深處,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土地貧瘠。“從小父母就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糊口,我是奶奶一手帶大的。”楊寧說,因為奶奶身體不好,村里人多有幫襯。
“其實,當時南寧也有幾家公司給了工作機會,工資待遇也不錯,但我最終還是選擇回來,堅信一定能做出成績。”楊寧說。
然而,真正回到村里,現實和楊寧的想象大不一樣。當時村里的辦公條件很簡陋,村委會只有一臺老式電腦,還是鄉政府淘汰下來的,所有的辦公文件都靠手工抄寫。
這些沒有難倒楊寧。交通不便,讓她更貼近群眾??每次出山都順路搭乘老鄉的摩托車;村里電腦不行,就用自己上學時的電腦;到村里的第一年,楊寧將所有的文件材料都電子化歸檔,讓村委會實現無紙化辦公。宣傳防火防盜、幫村民填表格……通過給村民辦的各種小事,村民們逐漸認可了楊寧。
“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能夠貢獻一己之力是我的榮幸”
“過去的江門村很窮。有一次,我到鎮上,看見村里的阿婆帶著兩個娃到鎮上賣山貨,三個人點了一碗粉吃,吃完后再用粉湯泡著自帶的冷米飯,分著吃才填飽肚子。”楊寧回憶。后來她了解到,阿婆一家每月的生活費只有100元。
幫助鄉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楊寧一直以來的目標。楊寧開始嘗試著帶領鄉親們創業改善生活。正當此時,脫貧攻堅戰打響,“如同久旱的大地迎來了甘霖。”楊寧說。產業發展有了希望,政府出臺了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政策,村民只要發展產業就能領到產業獎補;交通設施有了改善,村里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以前通摩托車都費勁的村里能進出汽車了;村委會辦公條件有了改善,電腦更新換代,連打印機、復印機都裝上了……
恰好這個時候,楊寧的6年任期到了。“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能夠貢獻一己之力是我的榮幸。我選擇留下。”2016年,楊寧當選村黨支部委員,次年當選村委會主任。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突破口,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們的口袋才能鼓起來,對此,楊寧思路清晰。“杉木、土雞、高山優質稻,都是立足我們大苗山的實際定下來的扶貧產業,只要大家跟著干,不僅產品包銷售,還能領產業獎補。”
可還是有村民不放心,“種不好、養不好怎么辦?”“到時候突然不回收了怎么辦?”……面對各種疑慮,楊寧決定自己帶頭。“我和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率先發展特色扶貧產業,并向村民承諾,如果出了問題,損失我們來兜底。”楊寧說。村民被打動了,選擇跟她一起干。
產業發展有成效。江門村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西瓜品質格外好,泉水西瓜成了江門村的招牌。楊寧組織村里留守婦女成立“苗阿嫂種養專業合作社”種西瓜,每畝地的收益從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帶動十幾戶貧困戶脫貧;她還帶領江門村60多戶農戶種植香糯,通過“稻+鴨+魚”共生的模式,每畝增收1500多元……2020年,江門村實現94戶326人全部脫貧,楊寧也當選了江門村黨總支書記。
“我無悔當初回鄉的選擇,農村廣闊天地真的大有可為”
機器轟鳴,人影晃動,晚上11點多,江門村臘味加工廠二期工程仍在緊張開工……“村里的臘味加工廠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預計也很快建成。村里還規劃了鄉村振興農產品深加工示范園區,已完成了選址。”楊寧說。
“脫貧只是起點,鄉村振興是新的戰場;我們要加快推進,讓鄉親們過上更好、更富足的生活,我要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繼續貢獻青春力量!”楊寧說。
“隨著村里農產品加工能力的提升,電商服務中心也會進一步升級發展,這個平臺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楊寧說,2016年起,她聯手融水縣的6個大學生村官成立電商服務中心,至今已幫助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
從窮鄉僻壤的深山苗寨,到如今瓜果飄香的世外桃源……看著家鄉的變化,楊寧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無悔當初回鄉的選擇,農村廣闊天地真的大有可為。”楊寧說,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到農村來,有人才才有未來。
“我家是江門村脫貧戶之一,楊書記的辛苦付出我們都看在眼里。正是受到楊書記的影響,當大學畢業時,江門村村民合作社聘請我回村,我毫不猶豫同意了。”2021年回到江門村工作的梁櫻林說,“我們堅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江門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工作突出的楊寧,各種榮譽紛至沓來。“這些榮譽既是鼓勵更是鞭策,讓我深感自身背負的職責使命,我要更加腳踏實地,開啟全新征程。”楊寧說。
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介紹(精選篇2)
楊寧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距離縣城不過60公里,但峰陡路險、山多地少,村莊長期處于貧困之中。全村12個自然屯共有將近500戶人家,2010年,江門村人均純收入1000多元。
“見過城市的高樓大廈和高速發展,回來后發現村里道路泥濘、沒有產業,家鄉的貧窮落后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要改變江門村的面貌,讓鄉親們富裕起來。”楊寧說。
懷著一腔熱血回到家鄉,楊寧才發現,在家鄉工作與之前想象的并不一樣,事情千頭萬緒,經常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著手處理。但她知道,沒有其他快捷方式,唯有學習再學習,耐心再耐心。
當時有關部門給符合條件的老人申請“低保”,楊寧去村委會那天就幫不識字的老人填寫申請資料。第二天她下村回來,看見村委會門口坐著一位老人,是專門來感謝楊寧幫她填資料的。握著老人硬塞給自己的桔子,楊寧的眼睛濕潤了:“我只是幫忙填個表,就是這樣的一件小事,卻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一個家庭,這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農民是善良的,是懂得感恩的,我要幫助他們。”
村里的一位殘疾老人因生病常年臥床,楊寧帶他到醫院看病,到縣城為他買藥,申請百名老人“微心愿”資助。村里一個讀小學的女孩的父親身體不好需要常年吃藥,家里生活貧困,楊寧一直資助她讀書。后來女孩一家從深山搬到了縣城易地扶貧安置點苗家小鎮,女孩的母親在小區的超市打工,女孩也讀到了高中,一家人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為了幫助村里的孩子們,楊寧積極協調建成了“留守兒童之家”,她每天抽出時間,輔導孩子們學習、陪孩子們玩游戲。2013年,楊寧還拉到了贊助,組織了“安陲鄉在外大學生夏令營”,大學生們返回村里,陪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暑假。“如果我每天都照看那么多小孩,其他事就都做不成了,可是楊寧就不一樣,每件事都做得有條不紊。”江門村的村委會副主任、村婦聯主席賈麗鮮說。
如何幫助家鄉擺脫貧困是楊寧考慮得最多的問題。“發揮江門村的資源優勢,發展高山生態種植業。”身穿一件T恤衫,腳蹬一雙解放鞋,這個質樸得像山花一樣的苗家妹子拿著筆記本,走村進戶收集信息,經過反復調研分析,把致富目標定在了“大山”上。
安陲鄉擁有豐富的竹子資源,發展竹子初加工業有著獨特的優勢,但竹子收購中間環節多、價格低。2012年,楊寧考察市場后發現,將經過初加工的竹子賣給廣東、廣西北海等地的商戶,可以減少流通環節,從而可以提高村民收入。于是,她聯系商戶,簽訂銷售協議,并建起了竹子收購點,這樣,種植戶每年都會增加不少收入。
但竹子生長周期長,受益群眾少。楊寧又開始琢磨新的項目。2014年,楊寧嘗試種植高山辣椒,不料想,那年雨水大,地里的辣椒苗一片片長斑腐爛。2015年,高山葛根種植示范基地成立,她帶領安陲鄉90多戶農戶種植300畝高山葛根……“想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楊寧說。
楊寧提出從環保出發,不用農藥化肥,恢復苗家傳統的自然耕種法,種植高山生態水稻。傳統耕種畝產只有500斤,而用農藥化肥種植的雜交水稻畝產有800斤,所以很多村民不愿意種植。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楊寧帶頭種植了一塊試驗田。秋天,楊寧的試驗田和種植高山生態水稻的村民都迎來了豐收,并賣出了好價錢。這時候,村民們的心被打動了。
苗族人喜歡吃糯米,紫玉香糯是當地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獨特品種。2017年,楊寧帶領農戶種植613畝高山紫玉香糯特色稻米,以“稻+鴨+魚”共作的模式種植,獲得了豐收。楊寧又帶領農戶種植高山水果、蔬菜及生態水稻,也獲得了豐收。
楊寧用真誠的付出、實在的效果,獲得村民的信任。聾啞村民梅秧經常比劃著說:“小楊喊我怎么種,我就怎么種。”
“我到貴州參加培訓學習時,學習到巖博村的發展模式。我覺得農產品深加工是一條致富的好門路。”受到啟發,楊寧著手在村里建立一個扶貧加工車間,對村里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變成原生態產品,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介紹(精選篇3)
很快,兩屆6年的任期結束了。村民們希望楊寧留在村里多干幾年,但又希望她能有一個更好的平臺。村民說:“小楊很好,我們都喜歡她。但是村里條件不好,她應該去更好更大的地方發展。”當時,無論楊寧是考公務員,還是進入企事業單位,都會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也有同學勸她:“憑你的韌勁和吃苦精神,來城里發展一定會更好。”
“我有幸生長在這個時代,有幸參與了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你們不知道我對自己的正確選擇有多么自豪。我也意識到,農村確實需要有想法、敢干事的年輕帶頭人。”楊寧說。
楊寧堅定地做出選擇—留在農村。她說:“回到家鄉,我嘗試了很多道路,目前還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還沒有真正實現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目標。我曾經看到山西的一位女村官把窮村變成富裕村的事跡報道,很受鼓舞,作為苗家的女兒,我也要像她一樣把我們貧窮的苗寨變成富裕村。”
在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上,楊寧從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也因此贏得了苗寨鄉親們最大程度的肯定和信任,2017年村委會換屆選舉,楊寧成為融水縣第一個大學生女村委會主任。這一年,楊寧還當選為安陲鄉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村民一票一票投出來的,大家都給我投了票,這是鄉親們信任我,認可我的工作,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我的支持。”楊寧說。
一天,楊寧下屯里工作時遇到董大嫂。董大嫂一個人挑著一擔西瓜下山,坐車到鎮上去賣。到了晚上,她擔子里的西瓜還剩下四五個沒賣完。楊寧把董大嫂挑西瓜下山的照片加上一段文字發到了朋友圈,想不到西瓜受到了朋友們的歡迎,都賣了出去。朋友們還反饋說“真是又甜又沙的西瓜!”。
江門村海拔較高,日夜溫差大,山間霧氣彌漫,加上原生態的種植方式,使得這里出產的西瓜特別清甜,產品供不應求。楊寧組織村里的留守婦女成立了“苗阿嫂”種養專業合作社,一起種植高山泉水西瓜。“只要銷路好,我們都愿意和她一起種植西瓜,發展產業。”村民們種植的熱情可高了。
2018年8月,融水苗族自治縣婦聯在江門村舉辦了“首屆苗阿嫂高山泉水西瓜農耕文化節”,幾位苗阿嫂上臺發言。她們說:“我們種出來的西瓜品質好,又紅又甜,根本不夠賣。像我們這樣的婦女,能夠上臺講話,這還是第一次,楊寧到底是大學生見過世面,真是讓我們婦女揚眉吐氣了!”
“苗阿嫂”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的高山泉水西瓜品質好,但是上下山的泥濘小道嚴重影響西瓜的運輸。
2020年,楊寧把修建“泉水西瓜產業路”作為江門村的重點提案。2020年7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泉水西瓜產業路”開工建設,2021年1月修建完成。“沒有修路的時候,我們這里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大家上山種西瓜的肥料都得靠肩挑背扛上去;道路修好以后,車開上去拉西瓜省力多了,方便多了。”“苗阿嫂”張海慧說。在楊寧的積極協調下,江門村下泗歐屯2020年還安裝了237盞的太陽能路燈。路修好了,大家夜晚出行也方便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更高了。
“我們江門村依托原生態資源優勢,摸索出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路子,選擇種植竹蓀作為村民經濟發展項目之一,2020年發動部分村民試種竹蓀獲得成功。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后,就有了積極性,2021年我們擴大了規模,又帶動更多村民共同種植竹蓀。”楊寧說。“在楊書記的鼓勵下,2020年我試種一畝地的竹蓀,就收入了好幾千塊錢,2021年我家擴大了規模,又種了三畝竹蓀,現在天天在這里采摘竹蓀。”江門村村民董燕芳說。
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介紹(精選篇4)
3月4日晚上8時,“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大學返鄉扎根農村13載,帶領實現脫貧走向鄉村振興的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寧獲評“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
當天,融水各單位和人民群眾通過不同渠道,組織收看了本次頒獎盛典。楊寧獲評“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在融水各界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向榜樣看齊,學習先進,爭做先進,為大苗山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作為祖國南疆大苗山青年們爭相學習的優秀榜樣,楊寧用十余年的熱血青春辛勤耕耘,長期致力于安陲鄉江門村脫貧致富、移風易俗和鄉風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楊寧獲評“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讓我們倍感振奮和鼓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一定會再接再厲、團結奮斗、忠誠履職,繼續書寫鄉村振興的融水新篇章!”當天,觀看頒獎晚會后,融水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潘岳表示。
在楊寧的家鄉融水安陲鄉江門村,鄉、村干部和村里的群眾晚上7時就興高采烈地聚到江門村委樓,集中收看頒獎晚會。當聽到主持人宣布楊寧獲頒“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時,大家一邊鼓掌,一邊歡呼起來。
“從年人均收入僅為1000元的貧困村,到如今年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是楊寧用汗水換來的,我們都很感動,也很感謝楊寧。”和楊寧共事多年的江門村黨支部副書記龍翠珍說,楊寧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年輕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返鄉大學生、江門村委后備干部梁櫻林看完楊寧的事跡,眼睛早已濕潤,她說:“楊寧姐13年如一日奮斗在江門村一線,我要向她學習,腳踏實地做好各項工作,把江門村產業做強做大,讓大家過生更幸福的生活。”
對于楊寧來說,榮譽是肯定和褒獎,更是一種鞭策。楊寧說:“從曾經窮鄉僻壤的貧困村到如今產業全覆蓋的新農村,江門村的欣欣向榮,是我這個土生土長的苗家女回鄉13年最大的收獲。今后,在自己的崗位上,我將繼續服務好鄉親,努力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帶領大家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讓大苗山的鄉親們日子越來越美好、越過越紅火。”
感動中國楊寧事跡介紹(精選篇5)
“作為大苗山的年輕一代,我將背靠苗山,扎根苗寨,繼續努力奮斗!”剛剛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的廣西融水縣江門村村主任楊寧,向家鄉父老鄉親們表示。
2010年以來,楊寧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心聲。85后的她,扎根融水小山村江門村,創下村里多個“第一”:2010年成為江門村的第一個女大學生村干部,一干就是兩屆;2017年,成為安陲鄉第一個女性村委會主任;2018年,江門村村民們第一次自發以跳芒篙舞形式慶祝“三八”婦女節,并讓楊寧扮成“芒篙”,這也是融水第一個“女芒篙”。“芒篙”是苗族民間傳說中一種威力無比的山神,舊時由于重男輕女觀念,“芒篙”都由男性扮演,“過去祖輩們常年向‘芒篙’祈福,其實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是黨的好政策、黨的好干部。”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效,徹底改變了鄉親們陳舊的思想觀念,大家把致富的希望放在年輕能干的楊寧身上。
2010年,江門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2016年,江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95戶327人,貧困發生率為20%;2019年底,江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僅剩1戶1人,貧困發生率為0.05%。村莊巨變的背后,鐫刻著一名返鄉大學生與鄉親們共同創業的奮斗故事。
2010年,楊寧從廣西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后,有多家用人單位錄用她,但多病的奶奶令她放心不下,她選擇回家鄉當村干部。回到老家,她聽得最多的卻是這樣一句話:“山里的大學生都往外跑,你倒好,從山外跑回來!”
在校期間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楊寧,深知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到任第一天,她細心地換上一雙解放鞋,走村入戶,日子久了,村民們樸實的一句話,讓她心里暖暖的:“這個阿妹不錯,懂得穿解放鞋,是個做事的人。”村委會附近住著很多空巢老人,2011年有關部門安排給符合條件的老人申請低保,楊寧負責幫老人填寫申請資料,連續兩天加班,忙完后的第二天一早,楊寧又跟村干部一起下村,傍晚剛回到村委會,就有一名老人向她連聲道謝,還塞給她一個桔子。看著她摸不著頭腦的樣子,工作人員透露說:“老人來辦公室好幾趟了,說你連夜幫她填表,要謝謝你。”楊寧攥著橘子,雙眼濕潤了,雖然只是舉手之勞,可鄉親們卻記在心上,讓她越發感到自己工作的價值所在。
經過一年多大學生村干部的歷練,楊寧收獲了自信。2011年村“兩委”換屆選舉時,她決定參選。但當時有些村民卻心存顧慮,“她是來鍍金的,最終還是要走的。”首次參選受挫。
但這并沒有影響楊寧留在大山、帶領村民干一番事業的決心。2012年,楊寧注意到村里不少留守兒童滿大街跑沒人管,便動員在街上開店的親戚,建起“留守兒童之家”,自己每天抽出時間輔導孩子功課,還一直資助隔壁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個小孩的學費。2013年,楊寧組織了一次“安陲鄉在外大學生夏令營”,近10名大學生回村與留守兒童們一起歡度暑假,10多天的活動成為村民們津津樂道的創舉。
在安陲鄉,漫山遍野的竹子是唾手可得的資源,但收購價很低。為此,剛到江門村工作的楊寧除了自費到廣東等地尋找商家,還建起了竹子收購點,提高收購價格,僅賣竹一項,農戶每年就能收入1萬多元。
考慮到竹子產業收益周期較長,楊寧開始探索更優質的產業項目。2014年,她說服在市里工作的同學回來,一起流轉了50多畝荒地試種高山辣椒,只因當年雨水不斷,倆人各自虧了10多萬元。“年輕就是本錢!摔倒了還可以站起來。”楊寧沒有氣餒,繼續探索富民之路。
這次被她“盯”上的是西瓜。江門村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西瓜品質很好。2016年,楊寧組織留守婦女成立了“苗阿嫂”種養專業合作社,將每畝地的收益從過去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1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此增收脫貧。同時,她帶領安陲鄉386戶農戶種植了613畝高山紫玉香糯,采用“稻+鴨+魚”模式種植,每畝增收1500多元。后來,江門村的村民還陸續種起了高山水果、蔬菜以及生態水稻,特色產業在江門村落地。
緊盯市場風口的楊寧,走在不斷探索的路上。2016年夏,一位大嫂挑著西瓜在鄉鎮街道上挨家挨戶兜售,雖然很辛苦,但一天也賣不出多少。為了幫助瓜農銷售西瓜,楊寧在微信朋友圈打出了“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招牌,贏得用戶青睞。受此啟發,她開始通過網絡推廣村里的農副產品,傳播苗山的美食和文化,動員6名大學生村官成立融水縣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建起“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和微信公眾號。4年間“苗村倌”共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900多萬元,為江門村村集體增收7萬余元。
為了讓大苗山的特色農產品走得更遠,今年楊寧出資建設了扶貧加工車間,對村里的農產品進行標準化深加工,并通過網絡平臺銷售。
“獲得榮譽,是我奮斗的新起點。”楊寧說,老百姓給我感動,教會我感恩。我將帶領他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