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楊寧感動中國事跡簡介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你是否在尋找“2023楊寧感動中國事跡簡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楊寧感動中國事跡簡介(篇1)
2010年,楊寧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安陲鄉江門村,當起了大學生村官,在村里一干就是6年,用心為村里的老人、殘疾人、癱瘓病人、留守兒童等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贏得了群眾的真情擁護。
2016年,楊寧決定通過網絡渠道推廣、銷售村子里的農副產品,分享大苗山的美食和文化。很快,楊寧和6名大學生村官成立了融水縣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共同建立起“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和微信公眾號,并通過大學生村官們的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微商”。
2017年,她被群眾一致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她全心全意為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帶領328戶貧困戶發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產業,并創辦了“苗阿嫂”品牌,通過品牌銷售農產品,使戶均收入增加3200多元。帶領農村創業青年成立了“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3年銷售貧困戶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帶領江門村94戶326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降低到0.05%,實現整村脫貧。
她在6年大學生村官任期結束后選擇留在基層,帶領村里94戶326人成功脫貧,實現整村摘帽。她帶領貧困戶發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產業,成立泗維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銷售農產品900多萬元。
2023楊寧感動中國事跡簡介(篇2)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的聰明。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個媽媽啟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而對于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
2023楊寧感動中國事跡簡介(篇3)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憑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TVB最佳女主持”獎項,該紀錄片聚焦內地扶貧故事,播出后備受好評,此前,該片也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定為20__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拍攝過程中,主持人陳貝兒親自帶領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個貧困地區的轉變,從南部熱帶雨林到云貴高原大峽谷,從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親自攀登四川涼山的攀天梯、溜鋼索渡過怒江峽谷,讓觀眾感受到了貧困地區曾經的“窮”,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紀錄片片名,“無窮之路”,四個字,是國家解決貧困地區民眾困難的決心,這曾是一段很艱難的路,如今終于“通”了。
據香港大公網報道,本月2日晚,TVB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__”,陳貝兒憑借《無窮之路》獲得“最佳女主持”。不過由于陳貝兒目前在內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頒獎禮,所以她通過視頻領獎。
獲獎后,陳貝兒也在個人社交媒體感謝了團隊以及觀眾的支持,“多謝、多謝大家支持!多謝公司,一直給我很多機會。我好幸運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個節目,我以我們的團隊為榮!我們會繼續努力!”
2023楊寧感動中國事跡簡介(篇4)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念完六年書后,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那一年,杜致禮17歲,后來她成了楊振寧的太太。
楊振寧出國的時候,并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但是對于她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范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年之后,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他們后來認為,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緣吧。
這場姻緣不僅給了楊杜兩人終生的幸福,還意外地讓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見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個春秋的團聚。成為國共戰爭史上一首黃昏的戀歌。
1948年底,時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場,兵敗被俘,兩次以磚頭猛擊頭部,自殺未遂。蔣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慟垂淚。但不料想,杜將軍進了共產黨的監獄,幾年之間,便徹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蔣介石顏面盡失,雷霆震怒,不準許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國臺灣。曹秀清帶著婆母和5個兒女在臺北生活十分窘迫。為了兌現當年蔣介石手諭的許諾,曹秀清曾找過宋美齡、張群等人反映自己的處境,然而均未結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兒杜致禮和女婿楊振寧的信。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您,惦念著你們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領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國才可能見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中國臺灣當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國看望女兒的請求。但蔣介石卻“關照”:“杜聿明的妻子兒女不得再離開中國臺灣!”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齡突然派車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見面時宋美齡握住她的手說:“杜夫人,恭喜你女婿獲得了諾貝爾獎,你該去美國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齡接著說:“杜夫人,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中國臺灣,讓他協助蔣‘總統’反攻內地。”這時,蔣介石也走進屋內問:“孩子們怎樣?你的身體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終于獲準去美國探親了,期限為半年,逾期不歸,罰以巨款。為防不測,中國臺灣不允許她帶子女,還特意找了兩個位置相當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中國臺灣。
杜聿明獲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來內地與他團圓。然而曹秀清卻一直心存疑慮,丈夫以敗將之身,寄人籬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會真心留在內地。因此她寫信給丈夫,勸他不要強求自己。當她終于明白丈夫鐵心扎根內地并非權宜之計時,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與丈夫一起過清貧的日子。臨回國前,她聽說內地物資比較匱乏,寫信問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貯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樣,于是杜夫人為其從美國帶回了當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電器。血海硝煙中廝殺了大半生的杜聿明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家因政治原因導致的夫妻隔絕,竟因為物理的原因,因為一項諾貝爾獎而化解消融。
2023楊寧感動中國事跡簡介(篇5)
咬住產業不放松。楊寧嘗試種植葛根,搞養殖,一番折騰下來,有賺有虧。2017年一次下村入戶走訪時,她發現一位阿嫂家里有一種紫色的糯米,詢問得知這是苗家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一種叫紫黑香糯的獨特品種。后來經過了解,種紫黑香糯的收益是普通糯米的兩倍。
為發展特色水稻紫黑香糯,楊寧把婚房賣了。全村60多戶貧困戶跟進,大力發展“稻+鴨+魚”共作模式。一年下來,每畝增收1500多元,極大激發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身處大苗山,目光卻投向山外。2016年7月,楊寧看到村里的西瓜品質好,但沒有銷售渠道。她靈機一動,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了“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很快就幫群眾賣掉了西瓜。
跟著市場走,楊寧創辦了“苗阿嫂”品牌,通過品牌銷售農產品,實現戶均增收3200多元;帶領農村創業青年成立了“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三年來銷售貧困戶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
在上級黨委領導下,楊寧帶領全村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江門村年人均純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全村實現整體脫貧摘帽,楊寧也被村民一致選為村黨總支部書記。楊寧也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廣西勤廉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