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勛模范人物風采事跡
一篇出色的事跡材料可以產生弘揚正氣,引導良好風氣的功用;你是否在尋找“功勛模范人物風采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功勛模范人物風采事跡【篇1】
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樣的事情,想達到什么樣的道德境界,想實現一種什么樣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具體體現。人擁有了理想和抱負,才會有具體的奮斗目標,才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袁隆平,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馳譽全球的“雜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教科文科學獎,11月2日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少年時的袁隆平,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農藝師。從農學院畢業后,他開始了育種研究。
然而,使袁隆平鐵下心來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卻是1960-1962年中國連續3年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幾乎是顆粒無收,無數的農民被活活餓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農民多打糧,擺脫饑餓!
確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選擇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門派之下,但是經過實驗和思考后,他覺得他們的理論太空洞、太教條。于是,在一位老前輩的啟發下,他開始對孟德爾的雜交優勢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袁隆平下定決心,“改變方向,搞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達到水稻雜交優勢的目的。他認真地翻閱前人實驗的各種記載,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種特殊水稻品種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給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選擇一個稻種與不育系雜交,使其后代恢復生育能力,叫恢復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種。
在目標確定后,袁隆平開始了長達10余年的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獨自在田野里尋了半個月;為了尋找遠緣品種,他與助手遠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澆水、觀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時只能獲得幾顆種子。在短短6年多的時間里,他就嘗試了多個栽培稻品種的雜交實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1966-1976年期間,他雖然沒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編制的厄運卻他無法擺脫的。一次,他從家里返回學校,發現實驗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他絲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強了他把實驗搞好的愿望。
為了育種,中只在家中過了3個春節;然而最遺憾的是,父親死前也沒能和他見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農業研究機構和同志們的協助下,我國秈型雜交水稻終于研究成功!這一品種在短短的幾年內,為國家增產糧食2120億斤。它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技術轉讓給美國,比當地的良種增產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國相繼引進實驗,增產都在20%以上。袁隆平成為人類綠色______的使者。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濟世的樸素的思想,在這種樸素的思想支撐下,才有了他投身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秈型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實現了為我國、為世界增產糧食的美好愿望。
功勛模范人物風采事跡【篇2】
孫家棟,我國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我國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先后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等。
出生于1929年的孫家棟,年少時,便顯露出堅韌的品格。他曾因左撇子被學校勸退,但僅用一年時間就學會了熟練使用右手。21歲時,孫家棟應招入伍,隨后獲得去蘇聯學習飛機制造的機會。求學7年,他帶著“斯大林金質獎章”,登上了歸國的列車。
1967年,孫家棟的命運來了個急轉彎。錢學森先生親自點將,37歲的他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在要資料沒資料、要經驗沒經驗、要專家沒專家的窘境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衛星。難到什么程度?孫家棟說:“第一、不知道這個事怎么干;第二、大家都沒干過;第三、你要干這件事情,要用的東西沒有。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但當時,國外衛星紛紛上天已成事實,時不待我,再晚就要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抱著這樣的心態,孫家棟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那一年,孫家棟41歲。“公布了以后,我們坐車就往天安門跑,到天安門進不去了,已經人山人海了,都在慶祝。”孫家棟說:“每次發射,沒有一個人敢說這次發射是絕對絕對成功的。投資要十個億,初期干的時候一個型號干十年,干的人加起來又有十萬人,這么大件事,最后按按鈕的時候掉鏈子了,你能受得了嗎?尤其是技術牽頭的人。”
1974年11月5日,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在升空20秒后。“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見沙漠里一片火海,整個腦子一片空白,痛哭起來。”之后的三天三夜,孫家棟和同事們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殘骸,把所有的螺絲釘、小銅塊、小線頭一點點收集起來,查找事故原因。最終發現是火箭控制系統內的一小段導線,在火箭發射時受到劇烈震動斷開了。“一個裂痕就牽扯到整個航天產品的成敗,這個教訓太深刻了!”就像恩師錢學森當初所做的那樣,孫家棟承擔了失敗的責任。“從此我們就狠抓質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嚴格的質量管理系統。”
,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已是75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披掛上陣,挑起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探月工程風險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孫家棟為什么還要接受這項充滿風險的工作,萬一失敗了,他輝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陰影。孫家棟卻毫不猶豫:“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信號傳來,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大家歡呼,擁抱,振臂慶祝。孫家棟卻默默轉身,低頭掏出手絹,老淚縱橫。“生在中國這片熱土上,能有幸從事航天事業的發展,這種成就感確實一生都忘不了。所以有的人問我,你搞了這么多顆衛星,你感覺哪一顆衛星最激動。我跟他們說,這很難分,每一次有它難辦的事情。”孫家棟說。
6月5日,風云二號最后一顆星——風云二號H星成功發射。作為風云二號工程總設計師,89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發射。他說: “搞了一輩子航天,航天已經像我的‘愛好’一樣,這輩子都不會離開它了。”
功勛模范人物風采事跡【篇3】
1997年11月,張定宇同志曾響應國家號召,隨中國醫療隊出征,援助阿爾及利亞。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張定宇同志就帶領湖北省第三醫療隊出現于重災區什邡市,全力搶救傷員。
2011年除夕,張定宇同志作為湖北省第一位“無國界醫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醫院,度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中國年。那天凌晨,他被一陣電話鈴聲喚醒。一名產婦子宮破裂出血,需緊急搶救。張定宇匆匆趕到手術室,做麻醉,穩定病人血液循環。不到30分鐘,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緊接著,第二臺剖腹產病人轉到手術臺,張定宇緊急給產婦側臥位做腰麻。麻醉完成,快速輸液,20多分鐘,又一個新生命誕生。
2017年,張定宇同志隨武漢市衛健委赴外地出差,被專家發現腿有異樣。
2018年10月,張定宇被確診患有漸凍癥、雙腿日漸萎縮。
2019年11月,武漢市發生比較嚴重的流感,感染科病床已滿,在做好消殺工作后,結核科等其他科室馬上接收流感住院病人。這為疫情中的跨科室作戰打了“前站。"
湖北省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是最早接診新冠患者的定點醫院,收治病人全部為重癥和危重癥患者。院長張定宇隱瞞自己患漸凍癥的病情,顧不上已感染新冠的妻子,一直堅守在抗疫一線。他說:“雖然有愧疚,但當時不需要做取舍,能幫助到別人,覺得很幸福!”
功勛模范人物風采事跡【篇4】
一個絕密長達近30年的名字,一段鑄核盾衛和平一甲子的傳奇。
越神秘,人們越想了解他。
今天,讓我們走近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鎂光燈下,89歲的“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于敏院士坐著輪椅,被緩緩推向______臺中央,接過榮譽證書。這是______和國家的崇高褒獎,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16年前的1999年,于敏重回公眾視野,作為23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代表發言。在這之前,因為從事事業的保密性,他的名字“隱形”長達近30年。驚天的事業沉默的人生,這句話濃縮了于敏與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中,便足以自慰了。”面對榮譽,于敏說:“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______,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黃沙百戰穿金甲 功在當代壯國威
這次轉身,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意味著巨大犧牲,核武器研制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
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制的世界第一顆氫彈爆炸,其威力相當于1945年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的幾千倍。
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我國領導人高瞻遠矚,決定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
1961年1月的一天,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于敏冒著刺骨寒風,踏著厚厚積雪,應邀來到了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先生的辦公室。
這是于敏人生中一次重要轉型。
錢三強非常嚴肅地對他說,經所里研究,并報請上級批準,決定將你作為副組長領導和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這次轉身,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意味著巨大犧牲,核武器研制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
盡管如此,于敏不假思索接受了任務,從此,他的名字從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消失了。
多年后,他敞開心扉: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度過的,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深刻的慘痛印象。正是這種民族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促使我下定決心從基礎研究轉向研制氫彈工作。
在國際上,氫彈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氫彈研究被核大國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最高機密”。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于敏雖然基礎理論雄厚,知識面寬,但對系統復雜的氫彈仍然陌生。
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為了突破氫彈原理,上級將黃祖洽、于敏及其研究小組中的30余人一起調往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集中力量攻克氫彈,但遲遲未得要領。
1965年9月,于敏率領13室部分人員,帶上被褥、臉盆、計算手冊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利用該所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計算機,完成加強型核航彈的優化設計任務。
創造歷史的“百日會戰”開始了。
作為參與會戰的五十分之一,兩鬢染霜的蔡少輝老人至今對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
他回憶,當時計算機性能不穩定,機時又很寶貴,不到40歲的于敏在計算機房值大夜班(連續12小時),一摞摞黑色的紙帶出來后,他趴在地上看,仔細分析結果,終于挑出了三個用不同核材料設計的模型,回到宿舍后坐在鋪著稻草的鐵床床頭,做進一步分析。
0、1、2……9,這10個枯燥無味的數字,在于敏眼中卻是一首首詩,一幅幅畫,而他,儼然是演算紙上的將______。
“別人從紙帶里看不出來的東西,經他一分析就成了活的知識。”蔡少輝稱贊于敏,總是能透過現象觸及事物本質。
剝繭抽絲,氫彈構型方向越來越清晰,于敏和團隊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聲驚天動地的“雷鳴”,蔚藍色的天空驟然升起一團熾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幾百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急劇翻騰的烈焰騰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云,蘑菇云產生的強烈沖擊波卷起沙塵,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戈壁灘。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爆炸當量為330萬噸級,與理論設計完全一樣!
盡管當時條件非常艱苦,然而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突破氫彈,我國僅用了26個月,創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紀錄。這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又是一個漂亮的反擊。
審時度勢預則立 魂系國防情更急
“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于老于。”與于敏共事過的鄭紹唐老人說,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萬一失敗團隊緩過勁來要幾年。”
1999年,《紐約時報》以3個版面刊出特稿:中國是憑本事還是間諜來突破核武發展?
當時接受記者采訪時,于敏指著報道中的一句話——“不用進行間諜活動,北京可能已經自力更生實現了自己彈頭的小型化”對記者說,“這句話說對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國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開始定的方針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他話鋒一轉,“但我們不是‘可能’,是‘已經’實現了小型化。
第一顆氫彈只是試驗裝置,尺寸重量較大,還不能用作導彈運載的核彈頭,屬于第一代核武器。要與運載裝置導彈適配,核裝置還必須提高比威力并小型化,發展第二代核武器,難度大大增加。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為種種原因,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骨干相繼調離,于敏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領導突破二代初級和次級原理,發揮了兩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決策、把關。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不但在初級小型化和中子彈原理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實現重大決定性進展,而且次級小型化技術途徑已明確,核武器事業躋身世界水平已指日可待。
于敏沒有盲目樂觀,他將視線投向全球。
當時美國仍在不斷做地下核試驗,但他分析,其核戰斗部的設計水平已接近理論極限,為保持自己的核優勢,限制別人發展,很可能會加快核裁______談判進程,促成國際上簽署全面核禁試條約。
“這好比百米賽跑,要將成績在10秒基礎上再提升0.1秒,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胡思得院士說,當時我國還處于爬坡期,進步潛力還很大。
如果必須做的核試驗沒有做,該拿到的數據沒有拿到,豈不是要“功虧一簣”?
于敏心急如焚。他顧不上老朋友鄧稼先先生已身患重病,直奔醫院談了自己的想法。鄧稼先亦有同感。
幾經反復,鄧稼先和于敏給中央打報告,正式提出加快核武器進程的建議。
正是這封建議書提前規劃了我國核試驗的部署,______中央做出果斷決策,我國才爭取了寶貴的十年熱核試驗時間,完成了必須做的熱試驗。
禁核試后,如何保持我國核武器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于敏早已未雨綢繆。他提出,一定要把經驗的東西上升到科學的高度,用計算機模擬等新的方式開展深入研究,確保庫存核武器安全、可靠和有效性。
“該建議被采納并演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所長李華說,至今它仍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相比美蘇上千次、法國200多次的核試驗次數,我國的核試驗次數僅為45次,不及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于老于。”與于敏共事過的鄭紹唐老人說,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萬一失敗團隊緩過勁來要幾年。老于選擇的是既有發展前途,又踏實穩妥的途徑,大多時間是在計算機上做模擬試驗,集思廣益,保證了技術路線幾乎沒有走過彎路。
干著第一代,看著第二代,想著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于敏對核武器發展有著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
上世紀70年代,他敏銳感覺到,慣性約束聚變(ICF)不僅有可能用于解決能源問題,還可能用來研究武器物理。在他建議下,我國ICF終于作為一個______主題列入國家863計劃,從此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功勛模范人物風采事跡【篇5】
談到他的這一生有什么遺憾時,于老告訴我,如果說他的這一生有遺憾的話,那應該是兩個,一是這一生沒有機會到國外學習深造交流,這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很大的遺憾;二是因為工作太忙對孩子們關心不夠,沒有將他們培養成對國家有所建樹的人。但他說,雖然想起來是遺憾,并不后悔。
于敏認為,對于科學家來說,正式的職業是科學研究。而學術研究的環境和學術氛圍比較濃的是歐美和過去的蘇聯。他說,我雖然在國內是一流的,但沒有出過國總是一種遺憾。如果年輕時能夠出國進修或留學,對國家對科學的貢獻或許會更大。其實,于敏的一生中,應該說有無數次出國的機會,但是由于工作的關系,他都放棄了。
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國門。但是,對這一次出國,于敏至今說起來甚感尷尬,但也頗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關系,于敏此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盡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他說;“我這一生在和別人的交流方面有無法彌補的欠缺。博學,就必須交談,交談就不能是單方面的,不能是‘半導體’,必須雙向交流。但從我所從事的工作來講,和外面接觸總有一個閥門,因此交談起來吞吞吐吐,很別扭。不能見多識廣,哪能博學?不能交流又哪來考察的收獲。所以,從此以后,我就決定不再出國了,把機會多讓給年輕人一些。這樣對這些年輕人,對我們的事業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