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功勛模范人物事跡
“共和國勛章”以紅色、金色為主色調,章體采用國徽、五角星、黃河、長江、山峰、牡丹等元素;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國家功勛模范人物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家功勛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1)
杜富國,男,漢族,貴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現任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一級上士。
他是忠誠使命、英勇無畏的排雷英雄。2015年6月,主動請纓參加中越邊境掃雷任務,刻苦訓練掌握10余種排雷方法,3年多累計進出雷場1000余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處置各類險情20余起。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縣老山西側壩子雷場排雷作業時,面對一枚局部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彈,他對同組戰友喊出“你退后,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生死瞬間他撲向戰友一側,遮擋住爆炸沖擊波和彈片,自己永遠失去雙手雙眼。受傷后杜富國做了多次手術,全身留下近70處傷疤,但始終保持樂觀心態和昂揚狀態,堅持每天練習播音、成為戰區陸軍微信公眾號播音員,擔任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外輔導員,先后赴北京大學等軍地單位宣講30余次,講述強軍故事,激勵更多新時代追夢人奮勇前行。榮立一等功1次,被評為“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自強模范。2019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排雷英雄戰士”榮譽稱號。
國家功勛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2)
錢七虎,男,漢族,江蘇昆山人,1937年10月出生,1954年8月入伍,原解放軍理工大學國防工程學院爆炸沖擊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科技強軍、為國鑄盾的防護工程專家,是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防護工程學科的創立者。上世紀60年代,他以優異成績從國外軍事工程學院畢業,懷揣許黨報國的堅定信念,回國投身現代防護工程建設事業。50多年來,他勇攀科技高峰,建立從淺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護、從單體工程到工程體系防護、從常規抗力到超高抗力防護等學術理論與技術體系,制定我國首部人防工程防護標準,創建我國防護工程人才培養體系,解決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工程防護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防護工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退休后,仍活躍在國家戰略防護工程建設前沿,積極為川藏鐵路建設、渤海灣海底隧道論證建言獻策,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助貧困學生,捐款650萬元支持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疫情。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范。
國家功勛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3)
聶海勝,男,漢族,湖北棗陽人,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現任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他是矢志報國、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員。1998年入選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刻苦訓練,圓滿完成基礎理論、專業技術、任務模擬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各項考核。2005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與同乘組航天員密切配合,實現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飛行的重大跨越;2013年6月,執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順利實現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2021年6月,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57歲再上太空,圓滿完成與天和核心艙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任務,在軌駐留3個月,精心組織空間站兩次出艙活動,有效檢驗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能力,實現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成為首位在軌100天的中國航天員。他一心只為飛天,始終用遨游太空的壯麗航跡書寫對黨的無限忠誠,是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無數奮斗者攀登者的代表。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5年被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榮獲“一級航天功勛獎章”。
國家功勛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4)
“一個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是60多年前,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就讀的錢七虎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觀教育課。
奮斗一甲子,報國六十年。60多年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始終堅守愛黨、報國、強軍的赤子情懷,戰斗在大山深處、戈壁荒漠、邊防海島等工程一線。
“為祖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是我的畢生追求,也是我的事業所在、幸福所在。”錢七虎用實際行動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
初心,是時代鐫刻在錢七虎心中永恒的烙印。20世紀70年代初,戈壁深處一聲巨響,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當人們歡呼慶賀時,一群身著防護服的科研人員迅速沖進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現場,錢七虎便是其中一員。
當時,錢七虎受命負責空軍飛機洞庫門的設計。為實現設計目標,錢七虎多次到核爆試驗現場調研。當時,他利用有限單元法進行工程結構計算,成功解決了大型防護門變形控制等設計難題。
“矛”與“盾”總是在攻防對抗的進程中,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隨著各國軍隊偵察手段不斷升級、精確制導武器相繼涌現,防護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戰場上,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別是精確制導鉆地彈,給防護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脅和挑戰。
“防護工程是我們國家的‘地下鋼鐵長城’,‘矛’升級了,我們的‘盾’就要及時升級。” 錢七虎帶領團隊開展抗深鉆地武器防護的系統研究,并提出了建設深地下防護工程的總體構想。經過數十年的研究,他和團隊成員攻克了一個個難關,實現了深地下防護工程抗鉆地核爆理論和技術的突破,為首腦指揮中樞、戰略武器安上了“金鐘罩”。
時代在發展,初心永不變。面對一項項世界級國防工程的防護難題,錢七虎始終保持著那顆愛黨報國的初心,帶領團隊瞄準前沿、迎難而上,一次次科研攻關、一次次難題,參與并見證了我國防護工程研究與建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全過程。他用畢生心血,鑄就堅不可摧的共和國“盾牌”,獲得我國科技領域的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黨的百年征程中,總有一連串閃耀的名字鐫刻在時代豐碑上,使其更加巍峨;總有一個個感人的事跡彰顯著推進社會前進的精神力量,使強軍音符更加嘹亮。這些名字,這些事跡,錢七虎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一個人,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與黨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顯價值。”談及自己的人生歷程,錢七虎斬釘截鐵地說。
國家功勛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5)
“我今年84歲了,已經退休了,去年9月份我突然腦梗,身體也不像以前那樣硬朗了。”已經滿頭白發的錢七虎坐在臺上講道,“但是,我仍然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想做、能做。”
7月8日,第二屆中國青年工作者日系列活動在江蘇南京舉行。在“回望百年奮斗路 致敬最閃亮的星”科學家精神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錢七虎向臺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了他的科研感悟。
他說,愛黨信黨跟黨走,是他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
1937年10月,錢七虎出生于母親逃難途中的小船上。他親眼目睹過侵略者的殘暴,從小就感到,沒有強大的祖國,人民不可能有幸福安寧的生活。
從上海中學畢業時,我國正急需軍事人才,于是,成績優異的錢七虎就去了新成立不久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因為要跟黃土鐵鏟打交道,大家都不太愿意選防護工程專業。作為班上骨干,錢七虎帶頭服從組織分配,選了防護工程,也選了他一生的事業。
1961年,錢七虎被組織選派到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學習深造。留蘇4年,除了莫斯科,他再沒去過其他城市。就算上街,基本上也是去書店或圖書館。他相信,天才出自勤奮。
留學歸國后,錢七虎克服各種困難,依然一門心思做學問、搞研究。當時,我國面臨嚴峻的核威脅環境。從那時起,為祖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就成了錢七虎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