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
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那么你知道哪些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篇1)
一、于敏
1.人物簡介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勞動模范”“改革先鋒”等稱號。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1)人物精神:吃苦耐勞的創新精神。
主題:創新、創新型國家建設
人物事跡:
①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②跪在地上做研究: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速度世界第一。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難以想象的艱辛一一全國僅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95%的時間算原子彈,5%留給氫彈設計。1965年,39歲的于敏帶領科研團隊來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對加強型原子彈進行優化設計。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于敏經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終于實現了氫彈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
(2)人物精神:敬業精神、愛國精神
主題:愛崗敬業、忠于黨和國家
人物事跡: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氫彈技術是各個核大國的最高機密,沒有參考借鑒,中國的氫彈研究是徹底白手起家。因于敏的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28年時間里,他的名字曾是絕密,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可積累名人名言: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二、申紀蘭
1.人物簡介
申紀蘭,女,漢族,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順人,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干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1)人物精神:公平正義
主題:促進社會公平
人物事跡: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急先鋒
1951年,申紀蘭在參加勞動時發現,男女不平等的計酬方式既挫傷婦女的勞動積極性,又阻礙婦女地位的提高。為了讓婦女得到真正的解放,申紀蘭走家串戶,向婦女宣傳“勞動才能獲得解放”的道理,同時努力做男社員的思想工作,舉辦勞動競賽證明女社員的勞動能力,積極爭取男女同工同酬。1954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申紀蘭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議被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2)人物精神:熱愛群眾、為人民服務、改革創新精神
主題:服務于民、改革創新
人物事跡:一切為了人民
1983年,西溝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其中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申紀蘭從村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大膽進行改革。她主張:成林和有林山坡地仍歸集體管理;耕地仍然包產到戶、自主經營,但實行三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添人增地、減人減地,確保土地不撂荒。最終,改革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適度,實現優勢互補。
1985年,結合申紀蘭外出考察的經驗,利用當地的硅礦資源優勢,發展工業,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但為了響應黨中央保護環境的號召,不把污染留給子孫后代,2012年,申紀蘭重新尋找發展定位。幾年間,西溝村的紅色旅游基礎設施一一興建,新產業基地拔地而起,引進的知名服飾公司開工生產。
可積累名人名言:勿忘人民,勿忘勞動
三、孫家棟
1.人物簡介
孫家棟,男,漢族,1929年4月生,遼寧復縣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___委員。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1)人物精神:高超專業技能、工匠精神
主題:工匠精神
人物事跡:衛星發射時出現意外
20世紀70年代,孫家棟帶領團隊研制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時出現了意外。震驚過后,孫家棟帶著大伙兒在天寒地凍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篩子把炸碎的火箭衛星殘骸篩出來,最終找到了失敗的原因。一年后,一顆新的衛星騰空而起。1984年,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后,在向定點位置漂移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孫家棟果斷地發出了打破常規的指令——他要求再調5度,最終正確的指令使衛星化險為夷。
(2)人物精神:創新精神
主題:科技創新、科技強國、科技興國
人物事跡: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面對美國利用優勢和GPS等技術發動海灣戰爭,重塑了戰爭形態后,所有人都意識到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就會挨打。在孫家棟的帶領下,克服種種困難,創新發展思路,開始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截至到目前,我國已經發射了48顆北斗導航衛星,到2020年還將再發射2到4顆北斗衛星并完成全球系統建設。
四、李延年
1.人物簡介
李延年,男,漢族,1928年11月生,河北昌黎人,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1945年參加革命,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湘西剿匪、____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斗20多次,是為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戰斗英雄。離休后,他初心不改、斗志不減、本色不變,積極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充分展現了一名老革命軍人、老戰斗英雄的光輝形象。榮立特等功一次,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榮獲解放獎章和勝利功勛榮譽章。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人物精神:英勇奮斗、熱愛祖國、忠于黨和國家、心系教育
主題: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人物事跡:
在位時,先后參加20多次戰役,為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做出重大貢獻;離休后,始終保持一名老英雄、老黨員的革命本色,堅持讀書看報聽廣播,自覺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關心時事政治,堅決擁護和自學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保持了政治立場上的堅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積極發揮自身余熱,致力于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教育活動,把自己獲得的各類證章全部捐獻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丹東____紀念館和廣西軍區軍史館,經常為青少年講述戰斗故事、傳承戰斗精神,積極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揚革命優良傳統。
五、張富清
1.人物簡介
張富清,男,漢族,1924年12月生,陜西洋縣人,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來鳳支行原副行長。他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沖鋒在前、浴血疆場、視死如歸,多次榮立戰功。1955年,他轉業后主動要求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了一生。60多年來,他深藏功名,埋頭工作,連兒女對他的赫赫戰功都不知情。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戰斗英雄”稱號兩次。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1)人物精神:不怕犧牲、不負初心不負黨、忠于黨和國家
主題:熱愛祖國、報效祖國
人物事跡:
戰爭年代不怕犧牲、出生入死,張富清靠的是一個黨員的信仰,兌現的是對組織,對人民的承諾。永豐戰役帶突擊組,他和戰士們夜間上城,奪取敵人碉堡兩個,繳機槍兩挺,打退敵人數次反撲,堅持到天明。他說:“我一直按我入黨宣誓的去做……滿腦子都是要消滅敵人,要完成任務……所以也就不怕死了。”戰爭時期,他冒著槍林彈雨前進,“為黨為人民可以犧牲一切”;和平年代,他不講條件,夙夜在公,“堅決服從黨的安排”,對理想的追求,對組織的承諾,他銘記在心,并用一生去踐行。
(2)人物精神:淡泊名利、樸實純粹、無私奉獻
主題:無私奉獻、淡泊名利
人物事跡:
1955年初,已是連職軍官的張富清面臨退役轉業的人生轉折,聽說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條件艱苦,急缺干部,他二話不說:“我可以去!”張富清不提條件,沒有要求,有的是對事業對人民的一片赤誠,他說:“這里苦,這里累,這里條件差,共產黨員不來,哪個來啊!”此后幾十年,張富清把余生獻給了恩施來鳳縣,獻給了這片曾經毫無關聯的大山,他用兢兢業業的付出,交出了一名老兵、一名老黨員對人民、對時代忠誠的答卷。淡泊名利,無私奉獻,這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正是有一代代像張富清這樣的共產黨員的默默付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挺起脊梁,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里從容應對,在實現偉大夢想的道路上勝利向前。
(3)人物精神:愛崗敬業、廉潔奉公、不忘初心
主題:愛崗敬業、廉潔奉公、重視家風建設
人物事跡:
“從轉業到離休,數十年如一日,張富清像一塊磚頭,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樂觀、樸實、真誠……”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和普通老百姓沒什么差別。當年單位做精簡職工的工作,他先動員妻子“下崗”;單位有招工指標,他對兒子搞“信息封鎖”。在張富清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黨員夙夜在公、無私奉獻的人生境界,對事業,他傾盡全力,時刻以共產黨員必須在前自勵;對家人,他嚴格要求,絕不搞任何特權。充滿陽光的人,才能把溫暖帶給別人。張富清一生廉潔奉公,舍己忘我,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貴品格和崇高境界。
六、袁隆平
1.人物簡介
袁隆平,男,漢族,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__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__委員。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1)人物精神:與時俱進、一心為民、創新精神
主題:科技創新、一心為民
人物事跡:
袁隆平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王。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谷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饑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七、黃旭華
1.人物簡介
黃旭華,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生,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1)人物精神:艱苦樸素、踏實苦干
主題:樸實、淡泊名利
人物事跡:
他的辦公室里沒有空調,分房時挑了沒人要的頂層,夏季室內溫度經常達到39.5攝氏度,直至2005年,他才在家裝了一臺空調。黃旭華沒有專車,所里最好的兩輛小車是買了幾年的“桑塔納”。黃旭華名片上面只有分機號碼。
(2)人物精神:愛崗敬業、用于創新
主題:創新、科技強國
人物事跡:核潛艇事業的無中生有到攻克難關,最終交付使用
1958年,中國核潛艇事業元年。那一年,34歲的黃旭華奉命進京,參加“核潛艇總體設計組”工作。參研人員只參加過蘇制常規潛艇的仿制工作,至于核潛艇是什么樣的,誰都沒見過。黃旭華帶領設計人員不斷研發創新,克服核潛艇的操縱難題、國外技術封鎖等一系列難題。經過反復計算、分析、設計、研究,中國實現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3)人物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的奉獻精神
主題:不顧個人安危、無私奉獻
人物事跡:深潛實驗
1988年初,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水下300 米,水下300米時,核潛艇的艇殼每平方厘米要承受30公斤的壓力,黃旭華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據,并獲得成功,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八、屠呦呦
1.人物簡介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2.人物精神及對應事跡
人物精神: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專業精神、創新精神
主題:創新、奉獻
人物事跡: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編撰了載有640種藥物的《瘧疾單秘驗方集》,并先后進行300余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的研究方向。功夫不負有心人,項目組終于得到了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這是青蒿素發現史中最為關鍵的一步。為了能盡快把乙醚中性提取物拿到當時國內的瘧疾疫區試用,屠呦呦和研究組的成員甚至在北京充當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試藥”。最終研究發現了青蒿素,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挽救了數百瘧疾患者的生命。
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篇2)
杜富國,貴州省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人,2010年參軍入伍,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中士。2018年11月18日,杜富國被授予一等功一次。2019年2月18日,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5月22日,中宣部授予杜富國“時代楷模”稱號。
杜富國出生在湄潭縣太平村,坐落于遵義這個革命老區的一隅,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顯得格外鮮艷奪目。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杜富國從軍報國的志向明確,19歲的他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了云南邊防某部的一名戰士,他工作盡心盡責,訓練努力刻苦,淳樸、勤奮、鉆研,成立領導眼中的“好苗子”。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復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他立即讓同組戰友艾巖退后,獨自上前查明情況,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杜富國下意識地向艾巖方向一側身,擋住了手榴彈爆炸后的沖擊波和彈片,同組戰友安然無恙,他卻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幾個月過去了,他排雷負傷前對戰友說的那句“你退后,讓我來”傳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印在了“感動中國”的豐碑上,更印在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中。
在杜富國的身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擔當”的真正含義,擔當不僅要敢于擔當,也要善于擔當。在杜富國身上,當面對危險和死亡的時候,他選擇了讓戰友退后,自己挺身而出,他的大公無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擔當”二字的最好解釋。
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原則、認真負責,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難而上,在危機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失誤面前敢于承擔責任,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堅決斗爭。黨的干部要善于擔當,要不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注重調查研究,加強業務能力錘煉,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把擔當職責履行好。
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篇3)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杜富國響應號令,在南疆掃雷行動中為了人民利益時刻沖鋒在前,為了戰友生命血染雷場。“不是天賦異稟,而是百煉成鋼”。杜富國的英雄壯舉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靠汗水澆鑄、靠實踐鍛造、靠血性揮就。
負重前行當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共產黨員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當首先想到黨和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若心中沒有人民、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便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負重前行當勇于擔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我們黨員干部的擔當精神的最崇高的體現,體現著“在其位,謀其政”的責任精神,彰顯“知其難為而為之”的無畏氣概。“你退后,讓我來!”這是杜富國受傷前說的一句話。當接到“查明有無詭計設置”的指令后,他以命令的口氣對同組戰友艾巖說。這是軍人的擔當精神與責任意識,更是不怕犧牲敢于主動承擔危險的大無畏。
負重前行當履職盡責。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必須努力增強責任意識、作為意識,不斷改善思想作風和工作態度,無論擔任什么職務、工作在什么崗位上,都必須在其位謀其政,立足本職,勤業敬業,為國家、為人民謀取更多的`利益,始終以身作則,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努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新時代的滿意答卷。
作為黨員干部,在新時代的航船上需自覺踐行群眾路線,牢記為民服務宗旨,扛重擔,接重任,帶著使命負重前行。
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篇4)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深深的感動和無限的力量。兩彈一星功勛程開甲,守島衛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斗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帶病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干部張渠偉……他們是狂風暴雨的中流砥柱,危難面前的鋼鐵長城,開創事業的先鋒模范,扶貧濟困的時代標兵,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提升能力。首先提升好個人的身體素質,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是干事創業的根本,只有身體好了就可以身體力行,才能彎腰實踐。再次提升好個人的知識結構,把學習這個人生永恒的主題堅持好,學習黨的政策法規、學習業務理論技巧、學習待人接物,主動適應新常態,不斷練就新能力。
堅守原則。首先遵守好各項法律法規,嚴守規矩底線,不踩法律紅線,按規矩辦事。其次是嚴守工作原則,始終堅持不推諉不扯皮、不攤派不遙控,搞好單位團結,帶好干伍,處理好各項工作事務,能解決的絕不過夜,不能及時解決的`研究商量解決。再次守好生活原則,延承傳統美德,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履行職責。履行好工作職責,組織和領導安排的要及時抓落實,要敢于同社會的不良風氣說不,要善于帶頭做合格黨員干部,傳播正能量,傳遞好聲音。
總之,從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身上,讓人深切的感受中華兒女信仰堅定、品德高尚、心系群眾、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情懷和風范,觸摸到時代的先鋒、社會的楷模、中國的脊梁。正是有了這些模范先鋒的無私奉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了堅實的保障。他們活著是一面又一面旗幟,倒下是一座又一座豐碑,折射出一個時代中最閃亮的光芒。就應該以他們為榜樣,堅定航向,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新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為國家做貢獻的功勛人物事跡(篇5)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如期播出,這是一年一度的精神洗禮,這是帶給全國十幾億觀眾最震撼、最抵達內心深處的英雄情懷。他們或是一生奉獻的科技元勛或是堅守崗位的教育工作者,或是一心為民的基層干部或是危難之時鐵骨錚錚的排雷戰士……他們來自各個不一樣的領域,卻有著同樣的初衷: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他們將“偉大”與“平凡”劃上等號,他們傳遞著中華民族的不朽精神!
這些時代的楷模有著不一樣的先進,卻有著相同的愛國熱情。把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提高同自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齊,做出的每一次決定、每一次付出,都是情懷的指引和支撐。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這是我們的民族脊梁,是我們學習和提高的方向。
排雷戰士杜富國在危險的瞬間選擇用身體為戰友擋住爆炸的殺傷力,這是英雄的本能,在無數次的牽手走過雷場后,留給百姓的是安全的土地,這是戰士們的血肉之軀換來的一方平安;年過八旬的老人馬旭,和丈夫一生過著清貧節儉的日子,只為攢下千萬的積蓄捐贈給自我的家鄉――貧困縣木蘭縣的孩子們,讓知識和富有成為良性循環,是馬旭老人的囑托,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這是于平凡之中讓我們淚目的震撼。
我們的祖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偉大時刻,我們時代的楷模和英雄從來沒有中斷過,一路走來,總有人在為我們更完美的明天默默無聞的付出著汗水、青春、甚至生命,我們敬畏時代先鋒的同時,更應當肩負起自身的職責,在自我的工作崗位上點滴做起,貢獻自我的光和熱。我們都應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在感受新時代完美的同時,更要為了我們偉大民族的復興而奮斗。
不朽的民族精神,一向在感動中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