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
一篇出色的事跡材料可以產生弘揚正氣,引導良好風氣的功用,那么你知道哪些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1)
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樣的事情,想達到什么樣的道德境界,想實現一種什么樣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具體體現。人擁有了理想和抱負,才會有具體的奮斗目標,才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袁隆平,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馳譽全球的“雜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教科文科學獎,11月2日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少年時的袁隆平,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農藝師。從農學院畢業后,他開始了育種研究。
然而,使袁隆平鐵下心來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卻是1960-1962年中國連續3年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幾乎是顆粒無收,無數的農民被活活餓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農民多打糧,擺脫饑餓!
確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選擇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門派之下,但是經過實驗和思考后,他覺得他們的理論太空洞、太教條。于是,在一位老前輩的啟發下,他開始對孟德爾的雜交優勢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袁隆平下定決心,“改變方向,搞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達到水稻雜交優勢的目的。他認真地翻閱前人實驗的各種記載,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種特殊水稻品種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給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選擇一個稻種與不育系雜交,使其后代恢復生育能力,叫恢復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種。
在目標確定后,袁隆平開始了長達10余年的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獨自在田野里尋了半個月;為了尋找遠緣品種,他與助手遠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澆水、觀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時只能獲得幾顆種子。在短短6年多的時間里,他就嘗試了多個栽培稻品種的雜交實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1966-1976年期間,他雖然沒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編制的厄運卻他無法擺脫的。一次,他從家里返回學校,發現實驗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他絲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強了他把實驗搞好的愿望。
為了育種,中只在家中過了3個春節;然而最遺憾的是,父親死前也沒能和他見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農業研究機構和同志們的協助下,我國秈型雜交水稻終于研究成功!這一品種在短短的幾年內,為國家增產糧食2120億斤。它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技術轉讓給美國,比當地的良種增產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國相繼引進實驗,增產都在20%以上。袁隆平成為人類綠色革命的使者。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濟世的樸素的思想,在這種樸素的思想支撐下,才有了他投身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秈型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實現了為我國、為世界增產糧食的美好愿望。
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2)
一個絕密長達近30年的名字,一段鑄核盾衛和平一甲子的傳奇。
越神秘,人們越想了解他。
今天,讓我們走近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鎂光燈下,89歲的“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于敏院士坐著輪椅,被緩緩推向主席臺中央,接過榮譽證書。這是黨和國家的崇高褒獎,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16年前的1999年,于敏重回公眾視野,作為23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代表發言。在這之前,因為從事事業的保密性,他的名字“隱形”長達近30年。驚天的事業沉默的人生,這句話濃縮了于敏與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中,便足以自慰了。”面對榮譽,于敏說:“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黃沙百戰穿金甲 功在當代壯國威
這次轉身,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意味著巨大犧牲,核武器研制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
1952年11月1日,美國研制的世界第一顆氫彈爆炸,其威力相當于1945年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的幾千倍。
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我國領導人高瞻遠矚,決定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
1961年1月的一天,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于敏冒著刺骨寒風,踏著厚厚積雪,應邀來到了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先生的辦公室。
這是于敏人生中一次重要轉型。
錢三強非常嚴肅地對他說,經所里研究,并報請上級批準,決定將你作為副組長領導和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這次轉身,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意味著巨大犧牲,核武器研制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
盡管如此,于敏不假思索接受了任務,從此,他的名字從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消失了。
多年后,他敞開心扉: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度過的,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深刻的慘痛印象。正是這種民族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促使我下定決心從基礎研究轉向研制氫彈工作。
在國際上,氫彈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氫彈研究被核大國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最高機密”。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于敏雖然基礎理論雄厚,知識面寬,但對系統復雜的氫彈仍然陌生。
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為了突破氫彈原理,上級將黃祖洽、于敏及其研究小組中的30余人一起調往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集中力量攻克氫彈,但遲遲未得要領。
1965年9月,于敏率領13室部分人員,帶上被褥、臉盆、計算手冊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利用該所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計算機,完成加強型核航彈的優化設計任務。
創造歷史的“百日會戰”開始了。
作為參與會戰的五十分之一,兩鬢染霜的蔡少輝老人至今對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
他回憶,當時計算機性能不穩定,機時又很寶貴,不到40歲的于敏在計算機房值大夜班(連續12小時),一摞摞黑色的紙帶出來后,他趴在地上看,仔細分析結果,終于挑出了三個用不同核材料設計的模型,回到宿舍后坐在鋪著稻草的鐵床床頭,做進一步分析。
0、1、2……9,這10個枯燥無味的數字,在于敏眼中卻是一首首詩,一幅幅畫,而他,儼然是演算紙上的將軍。
“別人從紙帶里看不出來的東西,經他一分析就成了活的知識。”蔡少輝稱贊于敏,總是能透過現象觸及事物本質。
剝繭抽絲,氫彈構型方向越來越清晰,于敏和團隊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聲驚天動地的“雷鳴”,蔚藍色的天空驟然升起一團熾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幾百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急劇翻騰的烈焰騰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云,蘑菇云產生的強烈沖擊波卷起沙塵,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戈壁灘。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爆炸當量為330萬噸級,與理論設計完全一樣!
盡管當時條件非常艱苦,然而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突破氫彈,我國僅用了26個月,創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紀錄。這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又是一個漂亮的反擊。
審時度勢預則立 魂系國防情更急
“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于老于。”與于敏共事過的鄭紹唐老人說,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萬一失敗團隊緩過勁來要幾年。”
1999年,《紐約時報》以3個版面刊出特稿:中國是憑本事還是間諜來突破核武發展?
當時接受記者采訪時,于敏指著報道中的一句話——“不用進行間諜活動,北京可能已經自力更生實現了自己彈頭的小型化”對記者說,“這句話說對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國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開始定的方針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他話鋒一轉,“但我們不是‘可能’,是‘已經’實現了小型化。
第一顆氫彈只是試驗裝置,尺寸重量較大,還不能用作導彈運載的核彈頭,屬于第一代核武器。要與運載裝置導彈適配,核裝置還必須提高比威力并小型化,發展第二代核武器,難度大大增加。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為種種原因,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骨干相繼調離,于敏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領導突破二代初級和次級原理,發揮了兩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決策、把關。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不但在初級小型化和中子彈原理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實現重大決定性進展,而且次級小型化技術途徑已明確,核武器事業躋身世界水平已指日可待。
于敏沒有盲目樂觀,他將視線投向全球。
當時美國仍在不斷做地下核試驗,但他分析,其核戰斗部的設計水平已接近理論極限,為保持自己的核優勢,限制別人發展,很可能會加快核裁軍談判進程,促成國際上簽署全面核禁試條約。
“這好比百米賽跑,要將成績在10秒基礎上再提升0.1秒,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胡思得院士說,當時我國還處于爬坡期,進步潛力還很大。
如果必須做的核試驗沒有做,該拿到的數據沒有拿到,豈不是要“功虧一簣”?
于敏心急如焚。他顧不上老朋友鄧稼先先生已身患重病,直奔醫院談了自己的想法。鄧稼先亦有同感。
幾經反復,鄧稼先和于敏給中央打報告,正式提出加快核武器進程的建議。
正是這封建議書提前規劃了我國核試驗的部署,黨中央做出果斷決策,我國才爭取了寶貴的十年熱核試驗時間,完成了必須做的熱試驗。
禁核試后,如何保持我國核武器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于敏早已未雨綢繆。他提出,一定要把經驗的東西上升到科學的高度,用計算機模擬等新的方式開展深入研究,確保庫存核武器安全、可靠和有效性。
“該建議被采納并演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所長李華說,至今它仍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相比美蘇上千次、法國200多次的核試驗次數,我國的核試驗次數僅為45次,不及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我國僅用45次試驗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功勞應歸于老于。”與于敏共事過的鄭紹唐老人說,核試驗用的材料比金子還貴,每次核試驗耗資巨大,萬一失敗團隊緩過勁來要幾年。老于選擇的是既有發展前途,又踏實穩妥的途徑,大多時間是在計算機上做模擬試驗,集思廣益,保證了技術路線幾乎沒有走過彎路。
干著第一代,看著第二代,想著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于敏對核武器發展有著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
上世紀70年代,他敏銳感覺到,慣性約束聚變(ICF)不僅有可能用于解決能源問題,還可能用來研究武器物理。在他建議下,我國ICF終于作為一個獨立主題列入國家863計劃,從此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3)
談到他的這一生有什么遺憾時,于老告訴我,如果說他的這一生有遺憾的話,那應該是兩個,一是這一生沒有機會到國外學習深造交流,這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很大的遺憾;二是因為工作太忙對孩子們關心不夠,沒有將他們培養成對國家有所建樹的人。但他說,雖然想起來是遺憾,并不后悔。
于敏認為,對于科學家來說,正式的職業是科學研究。而學術研究的環境和學術氛圍比較濃的是歐美和過去的蘇聯。他說,我雖然在國內是一流的,但沒有出過國總是一種遺憾。如果年輕時能夠出國進修或留學,對國家對科學的貢獻或許會更大。其實,于敏的一生中,應該說有無數次出國的機會,但是由于工作的關系,他都放棄了。
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國門。但是,對這一次出國,于敏至今說起來甚感尷尬,但也頗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關系,于敏此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盡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他說;“我這一生在和別人的交流方面有無法彌補的欠缺。博學,就必須交談,交談就不能是單方面的,不能是‘半導體’,必須雙向交流。但從我所從事的工作來講,和外面接觸總有一個閥門,因此交談起來吞吞吐吐,很別扭。不能見多識廣,哪能博學?不能交流又哪來考察的收獲。所以,從此以后,我就決定不再出國了,把機會多讓給年輕人一些。這樣對這些年輕人,對我們的事業都是有好處的。”
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4)
當今,農學院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學農的學生不會下田種地的情況并不罕見。很多冠以碩士、博士、教授、博導名頭的學者,缺乏對常識、對社會、對國情的起碼了解,滿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譯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執,信口開河,做了很多對社會發展并無多少益處的“空頭學問”。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學家,田野就是他的實驗室。“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讓很多埋在故紙堆里的“學問家”感到羞愧。實驗室和電腦前的工作,袁隆平認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頂著太陽,趟著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誡弟子:“書本里種不出超級稻,電腦里也敲不出超級稻,任何一項科研成果,都來自于深入細致的實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動說明,知識分子只有走出書齋,走進社會;走出書本,走進實踐;走出自我,走進人民,才能在科學與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舊、盲從的科學家。在強調自主創新的今天,中國科學界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盲目跟風、盜版抄襲、低水平重復成為中國科學界整體上缺乏創造性成果的硬傷所在。袁隆平曾說,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其中的“第一秘訣”就是不囿于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在袁隆平所處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鴻儒大家有很多,但他們不敢也無法突破前人,最終沒有產生什么創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為一名普通中專教師,卻對“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的“金科玉律”提出質疑,根據實踐提出了相反的設想,開始了獨辟蹊徑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書本,科學研究要敢于質疑,勇于創新”,袁隆平認為這是一名科學家的重要素質。鼓勵科學家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特別要讓年輕人勇于實踐、敢于超越,應該成為我們今后科技創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當今學界,浮躁、浮夸之風盛行,門派成見根深蒂固,為了評職稱、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竊,一些單位仍然論資排輩盛行。這些都阻礙了科學的發展、理論的創新以及中國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中國科學界一個難得的帥才,他不是一枝獨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點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形成了一支高質量的雜交水稻的人才梯隊。上世紀,他曾把自己發現的野生稻資料無私地提供給各地的科研機構,從而大大推進了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研究。他還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資金奉獻出來,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學生鄧華鳳根據老師的思路,歷經兩年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的設想變成現實。報獎時,鄧華鳳想在名單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卻堅稱,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參與評獎,充分表現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廣闊胸懷。
發掘和弘揚袁隆平的精神價值,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識分子都應該以袁隆平為榜樣,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創新的征途上奮力向前!
國家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5)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歸根結底的原因只有一個——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勤勞、堅韌、仁愛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在如飛的社會節奏里,許多人早已經變得浮躁,又怎么能獲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后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癡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著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為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這正是中華文化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么虛偽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后獲得成功,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為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里是行不通的——現在為什么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為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為人類造福,為何不可拿來我用?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為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們新時代青少年要開始努力了,為了祖先的光榮,為了國人的幸福,我們需要為重振中華精神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