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和申包胥的關系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本楚國椒邑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伍子胥和申包胥的關系,歡迎大家閱讀。
伍子胥和申包胥的關系
伍子胥和申包胥,兩個曾經是至交好友,后來因為滅楚護楚的問題產生分歧,最終分道揚鑣,成為死敵。
就個人成就和后世知名度來說,伍子胥和申包胥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伍子胥出生貴族,很早就已經出名了,后來到了吳國之后,更是聞名于春秋各國。反觀申包胥,連生卒年都沒有人知道,后世唯一知道就是他在秦國驛館大哭七天七夜,最終感動秦王,出兵幫助他救助楚國。
但在人生境界和德行操守方面,兩人恰好相反。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發下滅楚誓言,申包胥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發出了護楚誓言,兩人徹底決裂。后來,伍子胥破入楚國國都,做出了鞭尸的殘忍舉動,惹得申包胥對他更加的怨恨,他讓人帶話給伍子胥,強烈的譴責了伍子胥,伍子胥對此的回答是,只要能報父兄之仇,倒行逆施之事他也會常為之。
楚國都城被破的時候,申包胥逃出楚國國都,輾轉來到秦國,面見秦王,想向秦王借兵擊退吳國,但是秦王以路途遙遠,恐不能及的理由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
被拒絕的申包胥來到驛館之中,把自己關在房間之中,想到自己的故國將不復存在,傷心的大哭起來。這一哭就持續了七天七夜,秦王聽到申包胥在驛館之中大哭七天七夜,不吃不喝,非常的感動。
最后,秦王派出五百戰車,馳援楚國,申包胥帶著這五百戰車回到楚國,再加上楚國民眾的一致對外,終于擊退吳國,保護住了自己的國家。
伍子胥和范蠡
伍子胥和范蠡本均是楚國人,二人皆因為出國政治昏暗,官府腐敗便另謀高就,伍子胥投靠的是吳國,范蠡投靠的則是越國,從此本無交集的兩人便變成了敵對關系,各伺其主。
伍子胥是一個悲劇人物,從小文武雙全,甚有謀略和膽識,但因楚太子的污蔑,他的父親和兄長均被楚王所殺,而一代忠烈伍子胥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報,被迫出逃吳國,得吳國公子相助,不僅收留了伍子胥還為他報了殺父之仇,于是伍子胥便死心塌地的留在吳國報恩。
范蠡則是因不滿楚國政治腐敗,且一身學識不被重用,灰心之下攜友人文種投奔當時廣納賢士的越國,成為勾踐手下。勾踐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不聽取范蠡意見情意攻擊吳國,遂落下會稽之辱,只能忍辱成為吳國奴仆,向吳國求和保國。
而伍子胥預見勾踐的反逆之心,屢勸吳王夫差應斬草除根,不應收勾踐,但夫差不聽取其意見。遂在這段時間內,范蠡一直為勾踐準備復國之事,出謀劃策,投夫差所好,迷惑他的心理,還獻絕世美人西施動搖他,使其荒廢朝政。而伍子胥深知吳國將滅,遂先將兒子托福給齊國友人,自己則再勸說,后被小人誣陷,被夫差所殺。
一切如伍子胥預料,其死后十年,吳國滅,越國復出,而范蠡也因“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離開越國,后憑借超群的理財能力成為天下聞名的富翁。傳聞范蠡曾在齊國找到伍子胥的兒子,不僅贈其錢財還教其致富之方,使其成為富甲一方之人。
看了“伍子胥和申包胥的關系”還想看:
1.伍子胥后人后有哪些
2.史記伍子胥列傳讀后感
3.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稱霸
4.范雎的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