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攻秦簡介
五國攻秦結果是在函谷關之戰中發生的,那是戰國時期發生的最后一次諸侯的合縱攻秦戰爭,盡管當時龐暖確實是富于智謀的,還擅長使用縱橫之術,但是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從此以后,五國就更加無法抵抗秦國對五個國家的兼并,秦國最終統一了六國,還建立了強大的歷史悠久的秦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五國攻秦之戰揭秘
在戰國的中期,秦國、齊國兩強東西對峙,其中,所有的國家中秦軍的實力是最強的。當時的秦朝已經完全占據了關中,而且控制了關中的左中原的一些戰略走廊。此時的秦國可謂是進可攻,退亦可守。所以各國十分的不安,于是開始策劃合縱聯合以制秦,發動了五國攻秦之戰。
秦為了破壞五國攻秦之戰的聯合,所以派能人去各國進行游說,拉攏各個國家去實行“連橫”的策略。當時的外交和作戰的手段是相互結合的,一般是普遍被各國所采用的。另一方面,由于各國的利害關系是不相同的,所以五國攻秦之戰的各種聯盟是無法持久的。
五國攻秦之戰是在公元前241年的,趙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這五國,他們共推楚考烈王成為五國的縱約長,春申君作為聯軍的主帥,五國一起攻打秦國。當五國聯軍攻打到了函谷關的時候,秦軍發動出擊,將諸侯的聯軍節節敗退。所以當時的聯軍轉而向進攻秦國的盟國——齊國發動了攻擊,還奪取了當時的饒安。
函谷關之戰是在戰國時期的最后一次五國攻秦之戰的戰役,盡管龐暖的足智多謀,而且善于利用縱橫之術,想憑借五國共同的實力去消滅秦國,但最終還是失敗,五國無功而返。從此以后,六國更加無法去抵御秦國對于他們的兼并,秦國最終憑借自己的實力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
五國攻秦結果
五國攻秦結果是在這個群雄角逐的復雜環境中產生,當時的五國攻打秦國是充分運用了外交和軍事手段兩者相互結合的戰略,這使得當時的戰略水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新的高度。五國攻秦結果是中原的各國合縱攻秦失敗了,重要一個原因是他們這些國家只顧著自己暫時的利益,因而不能建立相互之間牢固的聯合。但是相反的是,當時的秦國改革非常的徹底,而且國家富強,兵力強盛,他們以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國家的后盾,再結合那些連橫的戰略,以致于可以獲得最后的勝利。特別是在“遠交近攻”的這一個戰略,它對最后五國攻秦勝利的結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國家實力作為后盾支持的外交,是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勝利。
所以,在五國攻秦之后,秦國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依然還是繼續努力增強自己的國力以及軍事實力,而且,在外交方面,秦國還是繼續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努力運用外交手段去統一各國。
五國攻秦一共有幾次
五國攻秦一共有幾次?比較著名的大體上有三次:第一次是惠文王當政時期,在公元前的318年,魏相公孫衍他發動了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一起合縱攻秦,還推舉了楚懷王成為了合縱長。
公孫衍他還說服了義渠去攻打秦國的側背。楚國、燕國因為暫時受到秦國的威脅不大,所以他們態度消極,心存觀望的僥幸。實際出兵的僅僅是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聯軍攻打到函谷關的時候,被秦軍大舉擊退了。所以第一次五國攻秦失敗。
第二次是在秦昭王在位時,在公元前287年的時候,魏國和趙國合謀,派李兌去聯絡各國,準備一起反秦。著名合縱的鼓吹者——蘇秦,鼓吹其他國家共同反秦,使天下的人“愛齊而憎秦”,以此可以乘機兼并到當時的宋國。因為當時的五國目的其實各不相同,還各有打算,進攻時,互相觀望,都不肯去第一個進攻。秦國為了破壞五國的聯盟,主動去取消了帝號,還歸還了一部分的土地給這些國家,以此使這些國家聯軍撤退。
第三次也是在秦昭王時期,公元前247年的時候,魏和趙,韓和楚,以及燕國,這五國又重新組成了聯軍,由魏國的信陵君——無忌,他指揮各國進攻秦國,在河外地區大敗了秦軍,并尾追到了函谷關之后撤軍。由此,這次的合縱攻秦獲得了勝利。
五國攻秦一共有五次,以上是比較著名的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