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衣服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戰國白玉人像,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系于頜下,腦后辮發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本圖為戴冠、穿寬袖服裝的官員(戰國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藏故宮博物院)。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春秋戰國貴族衣服:胡服
胡服是古代諸夏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裝的總稱,即塞外民族西戎和東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漢服,有較大差異。后亦泛稱漢服以外的外族服裝。胡服一般多穿貼身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便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族婦女漸漸對漢族女裝發生了興趣,甚至連漢族婦女的“三寸金蓮”,也深得滿族婦女的青睞,并極力加以模仿,盡管被朝廷多次禁止,但仍有不少婦女樂此不疲。
胡服便于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于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春秋戰國貴族衣服:深衣
深衣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 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漢代以來的朝服絳紗袍也是深衣制,唐代朝服、祭服的中衣為深衣,深衣是漢代以來的女性大禮服。 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中華地區漢族的服裝來推廣,作為漢族文化的代表。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帶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