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復習方法介紹
歷史的學習和其他課程有所不同,他離我們的生活不是很近,我們無法親身去體會歷史事件背后的意義,但學習歷史要善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培養一種對事物的感知,歷史是文科類科目,要有一種感性的認識。
歷史事件,往往透露著一個時代的不同特征,這就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歷史,感知歷史。
歷史的考題往往分為兩種,一種是選擇題,而另一種是理解題。往往選擇題是拉開成績的關鍵,這就需要做大量的練習,對知識有深刻的記憶。而理解題往往伴隨文言文的出現,這對我們的語文功底是一種考驗。腰善于把握文字中隱含的中心,把握考題人的考題方向是得分的關鍵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復習方法
第一,升華所學的知識。
主要體現在:
1.從遷移的歷史知識中總結出分析問題的立場、角度和出發點,使之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從而以此為指導去解決其他同類問題。例如學了世界史“5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亞洲經濟的發展”后,要聯想到當今中國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也需要這些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因素。
2.不僅將歷史知識體現的理論觀點挖掘出來,而且能運用理論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本質,從而達到從理論高度去駕馭知識。例如從中國古代史上社會形態的不斷更替過程中挖掘出:生產力的發展起最根本的決定作用。
3.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認清歷史發展的規律,把握歷史精髓。例如學習了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情況后,要把握:經濟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技術,三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
第二,提高基礎知識掌握的準確性。
1.善于記憶。通過聽課、看書,首先解決基礎知識的記憶問題。例如20世紀初“譴責小說”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曾樸的《孽海花》。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可用李官場、曾孽花、吳二十記字頭的辦法加以區別。但記住并不等于掌握了基礎知識。
2.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歷史概念。從史實現象中抽出共同點,抽出本質的、必然的東西,從具體到抽象,從而形成基本概念。例如戊戌變法,先找出它的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以后,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活動。接著從變法的內容分析其作用。最后,結論是變法在保護清朝統治的前提下,實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失敗是必然的;但變法要求改革現狀,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是愛國的和進步的。
3.要正確區分歷史概念。例如秦國和秦朝,戊戌變法和戊戌政變,沙俄、蘇俄、蘇聯,西安事變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等。
第三,深化現有的知識結構。
1.注意歷史事實之間的橫向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英、法、俄、日等國向帝國主義過渡,美國超過了英國,德國先后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從而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它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
2.注意事物本身的縱向聯系。例如分析美國經濟的發展,要考察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是強大的推動力,二次工業革命是美國成為和保持世界工業大國地位的重要原因。
3.注意知識的廣度。關于國共兩黨合作,可以理解為第一次合作是黨內合作,第二次合作是黨外合作。關于中法戰爭,中國是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4.注意知識的深度。將初步獲得的知識加以深化,在更高層次上有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