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新聞學習漢初歷史
導讀:同樣新聞中農業部的發展規劃,體現了黨和國家惠農政策的繼續,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適應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形勢。蔬菜重點區域的規范,有利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進一步提高。
從農業新聞學習漢初歷史
【新聞背景】
2014年1月20日,新華網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0000字,共分8個部分33條,包括: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歷史回眸】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最早關注農業的朝代要算漢朝。漢高祖在位時,為了與民休息,讓士兵復員生產,并規定十五稅一,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調整了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鞏固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起西漢王朝的一套統治制度,恢復和完善了自秦以來建立的封建社會上層建筑,從而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使西漢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歷史感悟】
漢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為后世所稱道,就在于漢初的統治者直接來自于秦末農民起義,能夠認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歷史教訓。隨后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其成因:一是重視農業,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二是賦稅、徭役輕,農民有相對寬松和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訓,聽取意見,減輕刑罰,減少冤獄,吏治清明。
同樣新聞中農業部的發展規劃,體現了黨和國家惠農政策的繼續,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適應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形勢。蔬菜重點區域的規范,有利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進一步提高,有利于農業生產勞動力的增加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