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學介紹
歷史語言學(historicallinguistics),亦稱越時語言學(diachroniclinguistics),是一門語言研究變化的學科。歷史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最初的歷史語言學是比較語言學,中文習稱為歷史比較語言學(historicalcomparativelinguistics)。它以歷史比較法為基礎,研究語言的親屬關系。
歷史語言學內容
歷史語言學內容主要分三個部分,包括語言變遷、語言之間的關系、歷史比較的方法。研究語言變化對于理解人類語言和人類的語言能力極其重要。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揭示語言變化的史前發展和同一語言早期和后期變體自己的聯系,為不同語言的親緣關系提供線索。歷史語言學的研究還可以使我們對非語言的因素,如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語言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認識。
歷史語言學現狀
1786年,威廉·瓊斯宣讀了他關于 梵語、 希臘文、 拉丁語同源的論文。19世紀的語言學家在此基礎上,在歷史語言學領域作出了杰出的工作,被恩格斯稱為“19世紀三大成就”。220年過去了,歷史語言學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除了 印歐語系的親屬關系研究很確定以外,其他語系還是沒有形成定論。各種新的方法提出來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沒有文獻資料的支持還是不能形成大家都公認的結論。萊曼的《歷史語言學導論》,里面舉了一堆印歐語系的例子,什么 “strong verbs”“weak verbs”“preterite”。
在中國國內,目前所說的“歷史語言學”其實質上就是“ 漢語史”。不過,也有與“漢語史”有區別的地方,就是體現在“比較”上面,體現在更注重“語音史”研究方面。
延伸閱讀
漢語的歷史叫做漢語史,包括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漢語詞匯史三大塊,漢語史是研究漢語現象及其內部規律的一門科學,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現象及其歷史演變規律。漢語研究的歷史叫做中國語言學史,中國語言學史主要研究歷代研究漢語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主要觀點。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較語言學,又稱歷史比較語言學,把有關各種語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時比較或把同一種語言的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進行歷時比較,以找出它們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對應關系和異同的一門學科。利用這門學科一方面可以研究相關語言之間結構上的親緣關系,找出它們的共同母語,或者明白各種語言自身的特點對語言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語言發展、變化的軌跡和導致語言發展、變化的原因。十九世紀它就廣泛地應用于印歐語的語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基人是德國語言學家格林(Grimn)、博普(Bopp)和丹麥語言學家拉斯克(Ra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