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農業和商業
編者按: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活動十分頻繁,商品經濟極為發達,但到秦漢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勢頭被扼殺了,重農抑商政策逐步確立了起來。由于重農政策的實行,農業得到大大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逐漸形成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指秦統一中國至東漢王朝的結束這一階段,包括秦、西漢、東漢三個王朝。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秦王嬴政改號稱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開始實行全面的統一。然而由于缺乏歷史經驗,秦朝二世而亡。在經過短暫的分裂之后,漢朝繼之而起,并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經濟向前發展并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秦漢時期的農業和商業等均獲得了進一步發展。
秦漢時期的商業
盡管秦漢時期實行抑商政策,但工商業還是獲得了空前發展。
1.商業繁榮的表現
(1)國內貿易──國內市場商品種類繁多,商品流通十分活躍;作為商業活動的場所──城市空前發達,咸陽、長安、洛陽等商業都市規模宏大,空前繁榮。
(2)國際貿易
其一,“絲綢之路”開通,建立了中西交通的大動脈,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國的鐵器、絲綢、漆器、玉器等物產西流,而西方的馬匹、一些重要的農副產品如葡萄、蠶豆、胡蘿卜等也傳入我國,中西貿易與往來自此日趨頻繁;
其二,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
其三,與朝鮮、日本也開始了商業交往,如中國的鐵器、絲織品、養蠶技術等逐步傳入了日本。
2.商業繁榮的原因
(1)秦統一中國后進行了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措施,為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2)農業、手工業的恢復與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關卡的減少,山澤禁令的放馳,交通的發達,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保證。
秦漢時期的農業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活動十分頻繁,商品經濟極為發達,但到秦漢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勢頭被扼殺了,重農抑商政策逐步確立了起來。由于重農政策的實行,農業得到大大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逐漸形成,主要體現在:
1.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牛耕進一步普遍化,如秦朝已出現全鐵的犁鏵,西漢時出現了三角形犁,發明了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西漢還發明了新型的播種工具耬車,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東漢時,牛耕遍及全國,中原地區還出現了馬耕,牛耕方式也由漢武帝時的“二牛三人”挽犁法發展為東漢時的“一牛一人”犁地法,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在灌溉方面發明了翻車、渴烏,使灌溉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2.水利建設:秦漢時期非常重視水利事業,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秦修建了靈渠和鄭國渠攔河壩等;漢代大規模治理黃河:漢武帝親臨治河工地;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此外漢朝還修建灌溉、航運工程26處。
3.農業耕作技術:“代田法”的發明與推廣,是漢代耕作技術的一次突破。它在用地養地、合理施肥、抗旱、保墑、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間小氣候諸方面多建樹,是后世進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驅和祖師。在代田法耕作下,產量“超出常田一解以上,善者倍之”。此外,耕作趨向精耕細作化,而且實行雙季輪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4.耕地面積擴大,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西漢平帝時的耕地面積較之戰國時期約增加了一倍、單位面積產量也由西漢初期的1石逐步增加到東漢時期的3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