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統一
秦漢時期是中國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秦王政改號稱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開始實行全面的統一。然而由于缺乏歷史經驗,秦朝二世而亡。在經過短暫的分裂之后,漢朝繼之而起,并基本延續秦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秦漢時期的統一
秦始皇滅六國后,定都咸陽,建立秦朝。為了穩定形勢,以法家思想治國,采取一系列的統治措施,不僅穩定國內形勢,也拓展了中國的版圖。
1.政治上:為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36郡,郡下設縣,建立起一整套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
2.經濟上:秦始皇統一了貨幣,規定使用統一的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3.文化上: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文字的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
4.思想上:加強了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
5.軍事上:北擊匈奴,秦始皇對不斷進擾的匈奴,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奪取河套地區;修筑長城,為了抵御匈奴的進攻,秦始皇命人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征服東南、嶺南,加強了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漢武帝雄才大略,頒行一系列的政策,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既改變了政治形勢,也影響了社會民生,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1.政治上: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從而削弱漢初諸侯王勢力,還加強監察制度等。
2.思想上:漢武帝一改漢初的主導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3.文化上:漢武帝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
4.經濟上:漢武帝采取重農輕商,整頓財政。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治理黃河,重視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5.軍事上:漢武帝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反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經歷漠北戰役,匈奴西遷。出擊匈奴,穩固邊疆。
統一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秦皇漢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實現統一大業,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