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啤酒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德國啤酒大致上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和無酒精啤酒這六大類。德國啤酒之所以如此美妙,是因為釀造廠是以飲用者的口感和健康為工藝出發點的。那么德國啤酒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北歐以前的傳統是由女性釀造啤酒的,那些女性就是傳說中的“女武神”(北歐神話中決定誰該陣亡并且將陣亡將士引至英烈祠的女神)。她們釀造出的酒被認為是不死之水。這種習俗也流傳到了德國北部。年輕女孩出嫁都要帶著各種釀造器具去夫家。這種習俗直到8世紀葡萄酒的傳入才有所改變。由于德國地處北歐,氣候嚴寒,啤酒不僅可以御寒,還和洋蔥一樣被當成藥物,用來醫治壞血病,加上嚴寒不能種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國的飲料之王。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亞公國的威廉四世大公頒布了《德國純啤酒令》,規定德國啤酒只能以大麥芽、啤酒花和水三種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來德國啤酒成為了所謂純正啤酒的代名詞。今日的德國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種類多達五千多種,而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國人更熱愛啤酒的民族了!特別是在每年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期間竟可消耗高達六百萬公升的啤酒。多年來經德國人培養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在德國最著名的啤酒之鄉巴伐利亞,啤酒存在的歷史幾乎和當地的歷史一樣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羅馬時代。人們在巴伐利亞北部的庫姆巴赫發現了一些有將近3000年歷史的盛啤酒容器。由于巴伐利亞啤酒的歷史與當地文化緊密相聯,因此啤酒也和天主教息息相關。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上,有條山徑直通最原始的巴伐利亞“啤酒天堂”——修士自行釀造黑啤酒的安蝶斯修道院。這里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朝圣。
在慕尼黑有座“奧古斯丁”(Augustiner)啤酒廠,酒廠的名字也讓人們聯想到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所屬的奧古斯丁修士團。據說,由于當時每年復活節前6周的四旬齋期間,修士們不能吃肉,他們便任由“大麥汁”自然發酵,最終生成了一種高酒精度的飲料,并將它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為了使教廷準許他們飲用這種美味的飲料,修士們便送了一桶給教皇,教皇品嘗后為之傾倒,表示這種飲料可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及“罪惡的洗滌劑”,并準許巴伐利亞的修道院釀造之。這種美味的飲料便是啤酒,據說啤酒的釀造技術就是這樣誕生的。
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后,蒸氣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啤酒的產量,冷卻機的出現使啤酒可以常年貯存。鐵路、航空等交通的發展,使啤酒在更短的時間內運往世界各地。電子設備完成配置和釀造過程,使啤酒的品質更加穩定,品種更加多樣。
德國啤酒歷史進程:
在格林瓦爾德(德語Kulmbach)附近出土德國最早(約公元前800年)的啤酒釀造技術文獻。
1981年在德國施特勞賓(德語Straubing)附近出土一個來自于公元500-600年,類似于1L啤酒杯的容器。
公元1040年 世界第一家啤酒廠魏恩施蒂芬(德語Weihenstephan)建立。
公元1516年 德國規定啤酒的原料只有水,麥芽,酵母和酒花,也就是純釀法。
公元1810年 首屆慕尼黑啤酒節。
公元1821年 首臺用于啤酒釀造的蒸汽機在慕尼黑史班登(德語Spaten)啤酒廠運行。
公元1906年 德國純釀法被廣泛應用。
公元1987年 德國允許非純釀啤酒在市場銷售。
公元1996年 世界啤酒總消費量:12660億百升,德國1142億百升,居世界第三(第一美國,第二中國)。
啤酒中含有許多有價值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低酒精度和高二氧化碳也有助于放松身體,同時能沖刷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洗凈腎臟等。德國人對啤酒的狂熱很大部分的原因應該是緣于此。啤酒,從歷史走向未來,將一直滲透德國文化中,成為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