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歷史上的漢武大帝
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范圍,另外開辟絲路、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等亦影響深遠。
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后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君臨天下
登基之初,漢朝建立已經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朝廷大臣們都希望天子舉行祭祀泰山和梁父山的封禪大典,改換確定各種制度。而皇上也崇尚儒家的學說,就通過賢良方正的科目招納賢士。趙綰、王臧等人靠文章博學而做官,達到公卿的高位。他們想要建議天子按古制在城南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為朝會諸侯的地方。他們所草擬的天子出巡、封禪和改換歷法服色制度的計劃尚未完成,正趕上竇太后還在推崇信奉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不喜歡儒術,于是派人私下里察訪趙綰等人所干的非法謀利之類的事情,傳訊審查趙綰、王臧,趙綰、王臧自殺,他們所建議興辦的那些事情也就廢止了。
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他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yǎn)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王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教育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在長安創立專門的儒學教育——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采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
為政舉措
政治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邊境匈奴襲擾不斷,而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經濟上采納桑弘羊的主張,由政府直接經營運輸和貿易;軍事上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奴的威脅,統一今兩廣一帶,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加強中央集權
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后,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武帝還找借口,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漢武帝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設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漢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漢武帝削弱丞相的權力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這就是原來做丞相的都是開國的功臣,他們已經年老,或者去世。漢武帝便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來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同時通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便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建立年號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號六年。但根據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上面都標有建元、元光等年號,證明建元、元光等年號并非后來追命。
設立刺史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公元前106年,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于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就"刺史"名字本身來說,其實它已經具備了這種特點。"刺"即是刺舉,也就是偵視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用人方針
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如司馬相如先賢的后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
漢武帝用人標準是惟才是舉,其在位期間曾于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兩次頒布求賢詔。“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意思是只要愿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干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
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于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罪己詔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臺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軍事
西漢自漢武帝時期開始,國力強盛,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并朝鮮,設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一說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才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西漢版圖東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了漢地范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第一次將中國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漢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即印度)、于闐、扜罙、犁軒等諸國,開拓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其中最遠到達的犁軒位于埃及亞歷山大港,這是漢朝使節到達的最遠地區,歐亞非的絲綢貿易就此成型。
經濟
改革幣制
漢武帝統治時期,由于對外征伐不斷,中央財政從此前“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的豐盈一變而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榖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富商大賈富可敵國,恰與窘困的中央財政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外,“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故漢武帝即位后,為了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先后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到現代,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獨占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
文化
思想
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建議;劉徹能詩善賦,重用四方文人賢士、重視文化建設。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圖書,廣開獻書之路。又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各類圖書,皆在數十年間廣充秘府,史稱“書積如丘山”。當時政府藏書處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宮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藏書達33090卷。皇室和政府藏書空前豐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國家圖書館。
獨尊儒術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余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但是漢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里”。比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太初改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太初歷》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歷法大改革,是中國文明在世界天文學上的不朽貢獻。《太初歷》的科學成就,首先在于歷法計算上的精密準確。中國漢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歷”(黃帝、顓頊、夏、殷、周、魯)中的《顓頊歷》。
創立太學
漢武帝創建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
樂府
樂府一名本指管理音樂的官府。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后人把樂府機關配樂演唱的詩歌,也稱樂府。
外交
溝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制造、漆器制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蘿卜、葡萄、汗血馬、核桃、天馬等。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歷史意義重大。
開辟絲綢之路、西域同內地的聯系開始于遙遠的歷史年代,到公元前2世紀左右,西域分為三十六國,互不統屬。在天山以北的準噶爾草原有烏孫、且彌等國;在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地區,又分為南道諸國和北道諸國。
北道諸國有龜茲(新疆庫車)、疏勒、焉耆(新疆焉耆)、車師(新疆吐魯番)等較大的國家。南道諸國有莎車(新疆莎車)、于闐(新疆和田)、樓蘭(新疆羅布泊西)等國。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張騫到達烏孫后,原定目的雖未達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后,漢武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與里 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羅馬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自此,絲綢之路正式開通。開辟了鏈接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至埃及亞歷山大的貿易通道。
絲綢之路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命趙破奴率軍進攻樓蘭、車師,并在酒泉(甘肅酒泉)至玉門關一帶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大宛,擊敗大宛后,西域的交通更加通順。西漢又在樓蘭、渠犁(新疆塔里木河北)、輪臺(新疆庫車縣東)等地設校尉管理屯田,這是漢在西域最早設置的軍事和行政機構,實際上西域已經正式納入中華版圖。
歷史首創
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
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沿用至今。
漢武帝時期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
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后中國見于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
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
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于此。
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
漢武帝在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
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后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令細君公主嫁烏孫和親。在輪臺、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
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后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并進而入波斯等地。
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丼渠法、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
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筑受降城。
李廣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于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督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于漢。至此,西邊直達里海,都成為了漢朝的疆域。
漢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
個人作品
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明人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云上”(《藝苑卮鹽》)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也“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論家所推崇。
他的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以“《離騷》遺響”觀之,乃就文辭而言,沈德潛的評價非常切實。魯迅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柏梁臺詩》(作者:劉徹及群臣)漢武帝柏梁臺聯句詩,其故事背景始見于《三輔黃圖·臺榭》,稱其詩為聯句詩體始見于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其聯句詩內容始見于《古文苑》卷八、《藝文類聚》卷五十六和《三秦記》等書篇。清代以前的學者不僅皆以為其聯句詩為中國七言詩的源頭,并認為由此創立的。柏梁詩體是聯句詩體的鼻祖。漢武帝元封三年,作柏梁臺,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詩,乃得上坐。
名字來源
漢武帝幼年曾以彘(彘即豬)為名的說法出于志怪小說《漢武故事》:“景帝亦夢高祖謂已曰:‘王美人得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
而《史記·孝景本紀》和《漢書·孝景紀第五》已經明確寫明劉徹被立為膠東王前,名字已經是徹了,根本沒有使過彘字。即使是后世的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卷第十六·漢紀八》,也沒有采信《漢武故事》的說法,由此,幼名彘是以訛傳訛。其實,漢代彘徹同音,說漢武帝本名劉彘是同音致訛。
祭神求仙
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行封禪大禮,聽信一些方士“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的鼓惑,“乃復東至海”,以“望冀遇蓬萊”。所希望見到的“蓬萊”仙山在山東海邊沒有“遇”到,其“并海”(并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著海邊一直來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漢武帝此行碣石,使碣石山一帶沿海地區的求仙活動在時隔百年之后死灰復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動,比秦始皇要熱鬧許多,如召鬼神、煉丹沙、候神等,各種名堂數不勝數,而且動輒就入海求“蓬萊”,指山說封禪。當時,為了迎合他祀神求仙,“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為此,碣石山一帶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種各樣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漢武帝行宮的遺跡,1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縣城的西山東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園操場時,曾出土了大量“千秋萬歲”瓦當和大型漢瓦,其地當為漢武帝來碣石山時駐蹕的行宮所在地。
在碣石山,漢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樣,進行了刻石紀功活動。對此,酈道元的《水經注·濡水》有明確記述:“濡水(灤河)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絫縣為昌黎在西漢時的縣名,坐落在昌黎縣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臺頂之所以又名“漢武臺”,當以“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得稱。“漢武臺”,極可能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專有名稱。
山呼萬歲
漢武帝在嵩山拜謁了誕生夏啟的啟母石后,率眾登上了嵩山東麓的一座山峰,此時吏卒皆聞大山"呼萬歲者三"。于是吏卒皆恭維武帝說:“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聞此,漢武帝大悅,于是封所登之峰為萬歲峰,并在峰上建“萬歲亭”,在山下建“萬歲觀”。同時,下令祠官大規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劃嵩山下三百戶設立“崇高縣”,免除一切賦稅、徭役,專管祭祀岳神之事。
金屋藏嬌
“金屋藏嬌”典故來自志怪小說《漢武故事》,正史中無此記載。《漢武故事》中寫道:后長主還宮,膠東王數歲,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曰:“阿嬌好否?”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陳皇后,小名阿嬌,原為漢景帝劉啟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嫵媚、楚楚動人。某日,其母帶她入宮,漢景帝的兒子劉徹(即漢武帝)也在一邊玩耍,便將劉徹抱起問道:“我把阿嬌姐姐嫁給你為妻好嗎?”
阿嬌年歲雖比劉徹大,但劉徹長居深宮,經常與阿嬌嬉戲,見大姐姐皓齒明眸,又擅童玩,于是毫不考慮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嬌姐姐嫁給我,我就蓋一棟黃金屋,把她藏之于內!”景帝聽到,隨口道來:“徹兒小小年紀,已懂得‘金屋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