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歷史簡介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西漢合稱兩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東漢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東漢歷史介紹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限;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后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于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后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后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后,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后并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后,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于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于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制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后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制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制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后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東漢歷史疆域
廣大領土
新朝末年,疆域萎縮。東北撤銷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并且放棄海南島上的珠崖、儋耳二郡。東漢光武帝劉秀光武中興后形勢得到改觀,版圖基本恢復。東漢末期,中原戰亂不斷。曹操放棄定襄、云中、北地等六郡。由于 漢獻帝時各方勢力相互征討,中央無暇顧及地方,所以河套、陜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棄。
高句麗與林邑兩國蠶食東北及南方土地。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與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鉤町王共同并存。
公元194年(漢獻帝興平元年),李傕控制下的漢獻帝分涼州和三輔地區置雍州。轄郡九。治所長安,在今陜西西安西北偏西。轄境相當于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青海黃河以南的一部分。
看了東漢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