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歷史知識
漢高祖劉邦圖片
漢朝帝國簡介
大漢帝國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帝國。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后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后漢。大漢帝國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帝國,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西漢先后經歷了漢太祖的休養生息、漢太宗的文景之治、漢世宗的漢武盛世、昭宣中興等多次繁榮昌盛,中國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前漢共傳十四帝(其中正式的、為史書所公認的有十一位皇帝),前后經歷210年。
公元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于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后擊敗了綠林軍。其后,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后,于37年終于消滅赤眉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之后,孝明皇帝、孝章皇帝執政期間稱為“明章之治”。
漢章帝十七年,章帝駕崩,大漢帝國由盛轉衰。184年爆發黃巾起義,220年為魏王曹丕替代。
漢朝國土范圍
文景之治后,漢武帝時期,武功鼎盛,國土大幅擴展。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元狩二年(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后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合為五郡,開始對西域的控制。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迫于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元封元年(前110年),漢軍又平定閩越國,其地劃入會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平南越國,又占有海南島,在該地設十郡。在西南方向,漢軍征服諸國,邊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貢山。
新莽末年,疆域萎縮。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并且放棄海南島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光武中興后形勢得到改觀,版圖基本恢復。東漢末期,中原戰亂不斷。曹操放棄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陜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棄。林邑國蠶食南方國土。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與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鉤町王共同并存。
漢朝行政區劃
西漢初,劉邦封異姓王七人。但由于對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繼削除,同時大封同姓諸侯,這些王國“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譖于天子”。地方王國勢力的強大導致中央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區域萎縮。呂后時期,增加外戚諸侯王。到文帝時期又紛紛鏟除,增加劉氏諸侯王。但是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已經對中央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文帝接受賈誼的建議,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諸侯的勢力。景帝即位后采納晁錯的建議,直接縮減王國的封地,引發諸侯王的強烈反彈,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但未幾就宣告失敗。武帝后,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縣或一鄉的土地。因此王國不斷縮小,漢郡不斷擴大,加上邊郡的開擴,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強。同時,政府將大量面積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國103個,轄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
“州”作為行政區劃,在西漢時期萌芽,到東漢宣告形成。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36]。東漢末年,地方多事。靈帝中平五年(189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36]。
十三個州部為:司隸校尉部(治雒陽)、徐州刺史部(治剡縣)、青州刺史部(治臨淄)、豫州刺史部(治譙縣)、冀州刺史部(治高邑)、并州刺史部(治晉陽)、幽州刺史部(治薊縣)、兗州刺史部(治昌邑)、涼州刺史部(治隴縣)、益州刺史部(治雒縣)、荊州刺史部(治漢壽)、揚州刺史部(治歷陽)和交州刺史部(治龍編)[36]。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又分涼州置雍州刺史部。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
漢朝人口數量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司馬遷在《史記》中感嘆:“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漢五年(前202年)人口數在1500萬-1800萬人左右。此后由于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到漢武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3,602戶,口數為59,594,978人。
由于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人口密度分布為北多,南少。若以淮河、秦嶺為界,北部人口占據85%以上的比例,以南人口占據不到15%的比例。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并、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新莽末期,自然災害頻發,天鳳四年(17年)估計有5600萬人口,但是由于王莽改制失敗和天鳳元年(14年)的黃河改道導致隨之而來的綠林赤眉之亂和軍閥混戰,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至建武中元二年(57年)時,全國人口數量僅2100.7820萬,僅相當于西漢元始二年的36.427%。后人口開始恢復增長。據《續漢書•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56,476,856,已大致恢復至西漢極盛時期。東漢的人口分布又有變化。新莽末東漢初期,大量的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荊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東漢晚期戰爭不斷,到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全國人口又只有1885萬人;只相當于125年前的三分之一。
漢朝對華夏文明的發展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后出現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啟后的重要關鍵地位。
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東漢(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自稱中漢,又稱后漢; 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定都成都,自稱季漢,又稱西蜀;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于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后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