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盛世的評價及貢獻
漢武盛世是西漢的全盛時期,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在這一時期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漢武帝身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時代所產生的政治思想與規劃,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漢武盛世的評價及貢獻,希望對你有用!
漢武盛世圖片
漢武盛世的簡介
漢武帝時代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在這一時期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當時的西漢帝國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輝煌成就成為東方文明的驕傲,在林立於世界的不同文化體系之中居於領先的地位。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皆留下相當重要的歷史影響。
不過也傳統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班固和司馬光均認為,漢武帝力行中央集權、開疆拓土、獨尊儒術、設罝五經博士等政策,雖然在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在位中期之後,由於武帝本人好大喜功、放縱享樂、荒誕迷信、殘暴多疑、窮兵黷武等種種行為,造成西漢國力、社會經濟、人口數量大幅衰退,當時人民承受這些現象的苦果,生活陷於水深火熱,因此他們稱所謂的“漢武盛世”,不過在文治學術方面尤為人稱道,至於武功方面則通常同情於對人民財貨與生命付出過度的損失與犧牲。
中國古代,號稱有三大盛世(漢武盛世、開元盛世和永樂盛世,康乾盛世是不是合格的盛世有爭議)。其中第一個就是漢武盛世。
公元前140年,年僅16歲的劉徹即位,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4年期間,勵精圖治,對內廣攬人才,創設制度,發展經濟;對外征伐四夷、開通西域,從而使漢王朝走向鼎盛。漢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進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國歷史上,他第一次確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第一次實現了中西方大規模文化交流與融合。班固在《漢書·漢武帝》中這樣評價,“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在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的歷史貢獻
漢武盛世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創造了數個第一:
一、獨尊儒術
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余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里要說明的是,漢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二、設立中朝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于是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三、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四、太初改歷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
五、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制造、漆器制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蘿卜 葡萄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 歷史意義重大
七、開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衛青、 李廣利、張騫以及細君解憂等人的前赴后繼的努力西域首次與中國聯系緊密,為后來把西域并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
西南:使者軍隊的接連出現使西南邊陲第一次并入中國版圖
北方:衛青霍去病的出擊使北疆長時間穩定,保護了京師的穩定。
由此漢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一帝,后人常用“秦皇漢武”并稱。
漢武盛世的歷史評價
《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連續劇《漢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采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主父偃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于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漠南無王庭”。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于百王”。
班固說,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提供了偉大的歷史貢獻,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漢武帝能夠“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就是以寬懷之心,廣聚人才,給予他們文化發揮的寬闊舞臺,誘使他們充份表現自己的文化才干。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后的贊語中列數當時許多身分低下者受到提拔,終于立功立言的實例,指出正是由于漢武帝的獨異的文化眼光,使這些人才不致埋沒,于是備群士慕向,異人并出”,形成了歷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