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漢的始末
王莽篡漢是著名歷史事件,王莽御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公元九年),莽年五十四歲。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jì)八年,中國歷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王莽篡漢的始末,希望對你有用!
王莽篡漢圖片
王莽篡漢歷史
公元前22年,王莽24歲入中樞開始做官,辦事認(rèn)真,對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書漢成帝,愿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給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薦王莽;王莽30歲時(shí),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wèi)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鳳、王商、王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漢成帝(劉驁)之世,王氏為侯者九人,為大司馬者五人。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漢成帝接受了,王莽時(shí)年38歲。王莽做了一年多的大司馬,漢成帝就病死了,太子漢哀帝劉欣即位,母親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勢。王莽不得不請辭下臺,退居于新野(河南屬地),閉門讀書,一面注意朝廷動(dòng)態(tài),等待機(jī)會,準(zhǔn)備東山再起。他的兒子王獲殺死了家奴,王莽逼子自殺償命,王莽此舉得到人們的好感。在新野三年,多人上書為他反平。在公元前2年,王莽獲允回京居住,來年漢哀帝劉欣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回了傳國玉璽,召王莽復(fù)為大司馬,領(lǐng)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百官奏書也由王莽處理;此時(shí)王莽45歲,一夕之間,王莽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zhí)行人,王莽一上臺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勢力,立劉箕子(即劉衎)為漢平帝,還為漢平帝祖母馮太后及東平王昭雪,迅速果斷的行動(dòng),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礎(chǔ)。來年太皇太后賜給王莽為安漢公,類似周公受封的封號,王莽假意推辭再三,才接受了名號,卻把俸祿轉(zhuǎn)給二萬八千人的封賞,大家皆歌頌王莽的恩德,此時(shí)正值公元1年。王莽48歲時(shí)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后來改封為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shù)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jīng)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王莽49歲時(shí)被封為宰衡,其地位在諸侯王公大臣之上;此時(shí)大力宣揚(yáng)禮樂教化,增加各經(jīng)博士的名額,由一人增至五人,廣建學(xué)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紛來京師,京師頓時(shí)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漢廷儒生的擁戴,群臣上書說,周公設(shè)禮作樂需七年,而王莽只用四年天下就升平,王莽因而加封九錫,王莽此次卻沒謙讓。漢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但是平帝卻死了。王莽遂立孺子?jì)?即劉嬰)為皇太子,只有兩歲,太皇太后據(jù)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此時(shí)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里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xiàn)。此時(shí)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dāng)更受命」、「天告帝符,獻(xiàn)者封侯」,王莽則大加利用,獻(xiàn)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xiàn)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農(nóng)歷公元8年臘月),王莽時(shí)年54歲。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jì)八年,中國歷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王莽逼交玉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quán)。他要改朝登基,需要傳國璽(即“傳國玉璽”,簡稱“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當(dāng)時(shí),傳國璽由他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傳國璽。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傳國璽。王舜撂下了狠話,說這玉璽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對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現(xiàn)在感覺被虛偽的侄子給騙了,哭罵著將傳國璽擲到地上。王舜慌忙將傳國璽撿起來,可惜傳國璽還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后來,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bǔ)上了,但是傳國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權(quán)垮臺時(shí),傳國璽就在王莽的尸體身上。亂軍搶到傳國璽,獻(xiàn)給了綠林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劉玄后來被赤眉軍打敗,傳國璽一度成為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玉璽。后來建世帝劉盆子也失敗了,投降了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傳國璽重新成為漢朝的玉璽,從劉秀開始,一直在東漢諸帝手中流傳。
王莽篡漢后的新帝政策
王莽做了十五年的新朝皇帝,欲有所作為,動(dòng)引經(jīng)義,對周禮等三代政治為理想,變法大肆改革,號為新政,卻是復(fù)古;首定國家經(jīng)濟(jì)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屬,五均賒貸,六筦政策,即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利用公權(quán)力控制市場經(jīng)濟(jì),平衡物價(jià),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下至人民養(yǎng)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一系列改革,充滿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竿跆铩埂ⅰ杆綄佟?,影響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劉姓宗室失去權(quán)位,自然引起不滿和抵制。莽看不起邊疆諸國,野蠻無文明,削王為侯,致使邊疆亂起,不得平息。
王莽的新朝覆滅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fā)生蝗、旱災(zāi),饑荒四起,王莽叫百姓煮草根為酩以代糧,無效,饑民起而暴亂,赤眉、綠林軍相繼揭竿而起,王莽大軍繼敗于赤眉及綠林軍,在昆陽之戰(zhàn)以四十余萬軍不敵萬余兵力的劉秀,王莽自此而衰。在公元23年(地皇四年),王莽率群臣至南郊,舉行哭天大典,稱「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但綠林軍另一支勁旅起事軍仍攻入常安(即長安),城中少年響應(yīng),攻入漸臺,商人杜吳殺了王莽,校尉公賓斬其首,起事軍將王莽的首級懸于宛市之中。王莽死,成為兩漢之間的異類、代罪羔羊。依史上王莽死時(shí)68歲(實(shí)為69歲)。王莽之政治失敗,史上評為改制無方,食古不化,不誠無物及人心思漢等。
以前,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不被正史所承認(rèn),他的新朝只有21年,在中國歷史中是并在漢史里的,到現(xiàn)在才得到史學(xué)界的認(rèn)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