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的始末及評價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王莽改制的始末及評價,希望對你有用!
王莽改制圖片
王莽改制的基本簡介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后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到了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王莽改制的結果
王莽的改制不但沒有緩解當時的階級矛盾,反而進一步激化。造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響應更始政權的軍隊入長安城。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傷略盡,退至漸臺。將士全部戰死。商人杜吳殺了王莽后還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綬帶,校尉公賓就見了,忙問是從誰身上拿到的,得知尸體還在后,立即沖進室內砍下王莽的頭,王莽尸體立即被爭奪的士兵肢解。幾天后,王莽的頭被掛在南陽宛縣市上,而王莽的改制也隨著新朝的滅亡和王莽死去而畫上了句號。
王莽改制的影響
王莽曾經使社會各階層、各類身份的人都獲得過實際利益,因而贏得了最廣泛的支持。但在社會財富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這樣的政策完全沒有物質基礎,只能加速國庫的枯竭和財政崩潰。這些利益還誘發了得益者對王莽、對王莽改制過高的期望,一旦事與愿違,這些支持者馬上會變為反對者。知識分子如此,其他階級、階層也會如此。
王莽改制中的改名。王莽要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于"改為"善于"、"服于",改"高句麗"為"下句麗"。他又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沖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于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邊疆民眾深重的災難。
王莽掀起了空前絕后的改名運動,無論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還任意調整行政區劃和行政部門的職權。這樣改一次已經夠折騰了,王莽卻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間改了五次,最后又改還到原來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記不住,所以每次頒發詔書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舊名。不但影響效率,造成浪費,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厭惡。
王莽改制的評價
王莽稱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特殊產物,是西漢末年以來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施行的各種政治、經濟措施,雖然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危機,維護其統治,但這些嚴重脫離實際的措施,既觸動了豪強地主、富商大賈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給廣大下層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干擾,進一步激化了西漢后期以來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他成為社會各個集團、各個階層反抗的主要對象,成為眾矢之的。
王莽新政的失敗,是西漢沒有前車之鑒、發展失敗的延續。在當時,它需要官僚體系治理國家,但是無法制止官僚作為利益集團,瘋狂掠奪國家的財富;國家放開土地,鼓勵競爭,就會引發土地兼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如果將土地收為國有,平均社會財富,又會違背人類競爭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這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中華帝國的悖論,此后2千多年里,任何王朝,都沒有逃脫西漢帝國譜寫的命運。
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