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的歷史評價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東漢辭賦家、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性情寬和謙讓,因此深為當時儒者所欽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班固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班固的歷史評價
《后漢書·班彪列傳》:“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二班懷文,裁成帝墳。比良遷、董,兼麗卿、云。彪識皇命,固迷世紛。”
張輔:世人論司馬遷班固才之優劣,多以固為勝,余以為失,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范雎、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范曄:①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咸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②“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③二班懷文,裁成帝墳。比良遷、董,兼麗卿、云。彪識皇命,固迷世紛。
鐘嶸:孟堅才流,而老於掌故。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
劉勰:班固、傅毅,文在伯仲。
傅玄:觀孟堅《漢書》,實命世之奇作。
劉知幾: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
黃庭堅:每相聚輒讀前漢書數頁,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澆灌之,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羅璧:班固西漢書,典雅詳整,無愧馬遷,后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
凌約言:班孟堅才瞻而有體,程不識之部伍也。
王維楨:古今文章擅奇響者六家,孟堅之文以整而奇。
程頤:孟堅之文,情旨盡露于文字蹊徑之中。班氏文章,亦稱博雅,但一覽之余,情詞俱盡。
章學誠:①史之良,首推遷、固;②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后,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蔡東藩:班固文人,黨附竇氏,始至殺身;獨班超能立功異域,終得封侯。大丈夫原應自奮,安能久事筆硯間?觀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無志可知,一榮一辱,優劣判焉乃知人生處世,立志為先,慎毋媚世諧俗為也!
班固的人物生平
曾祖父班況,成帝時為越騎校尉。
祖父班稚,哀帝時為廣平太守。
父親班彪,曾被光武帝拜為徐縣令,后來專心于史籍研究,編寫《史記·后傳》數十篇,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
班固從小受父親治學思想的熏陶,“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前后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里為父親服喪。居憂時,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后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永平元年(公元58年)班固向當時輔政的東平王上書,受到東平王的重視。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改作國史”?;实巯略t收捕,班固被抓,書籍也被查抄。幸得其弟班超上書申說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將其書稿送到朝廷。漢明帝了解情況后,很欣賞班固的才學,召他到校書部,任命他為蘭臺令史(蘭臺是漢朝收藏圖書之處),掌管和校定圖書。
明帝時,曾任蘭臺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升遷為郎官,任典校秘書。郎官職位很低,但班固深得皇上喜愛。此后又與人共同記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跡,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上,計用20多年,至章帝建初中期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
章帝時期,班固看到京師大興土木,而關中父老猶望朝廷西顧,于是就上《兩都賦》 ,“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受到章帝肅宗的贊賞,因此也更得章帝的寵幸。
建初三年(公元78)升為玄武司馬,是守衛玄武門的郎官中的下級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術文學,賞識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宮廷侍讀。章帝出巡,常隨侍左右。奉獻所作賦頌。對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發表意見,與公卿大臣討論,曾參加論議對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漢宣帝石渠閣故事,在白虎觀召集當代名儒討論五經同異,并親自裁決。其目的是廣泛動員經今古文學派的力量,促進儒家思想與讖緯神學緊密結合,加強儒家思想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在這次會議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論》 ,又稱《白虎通義》 。
章帝后期,班固辭官回鄉為母親服喪。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班固與竇憲本有世交之誼,入竇憲幕府后,主持筆墨之事,關系更為親密。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對班固積有宿怨,借機羅織罪名,捕班固入獄,同年死于獄中,終年61歲。
看了“班固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李光弼的歷史評價
2.蔡邕的歷史評價
3.秦二世的歷史評價
4.漢書的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