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治水歷史介紹
編者按: 王景治河的歷史貢獻,長期以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從史料記載看,王景筑堤后的黃河經歷800多年沒有發生大改道,決溢也為數不多,確是位置比較理想的一條河道。
自古以來,黃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地決口和改道,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數不清的災難和痛苦。黃河泛濫不止,漢政府幾次堵決口都不成功,黃河還有個支流,從滎陽附近分出,叫作汴渠。發大水時,汴渠便被沖得一塌糊涂,漢明帝即位之前,黃河兩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經長達60余年了。到明帝劉莊在位時,出現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面頗有成果。
王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水利專家,是東浪郡人。東浪郡即今朝鮮的平壤市。當年,王景的父親王閎殺死了東浪郡的官員,擁護漢朝,歡迎漢太守接管東浪郡。他的這一作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獎,封王閎為列侯,王閎很客氣,沒有接受。光武帝便召他進京,然而王閎在上京路上就病死了。王景長大后,由于他自小好學,精通《周易》,懂得數學,對天文也很有研究,才華橫溢,被司空伏恭看中,收于門下。
后來王景修整浚儀渠,顯示出治水的才能,所以于公于私,劉莊都很信任王景。他把王景召到殿前問道:“先帝聽取浚儀縣令的意見,不修汴渠無大損失,你認為如何?”王景道:“陛下請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陽,對京城威脅甚大,附近十幾個縣,產糧豐富,不可不顧,雖然經費巨大,役使的民眾成千累萬,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后受益的仍是民眾與國家,尤其洛陽。”劉莊覺得王景說得很正確,賞賜給他《禹貢圖》、《山海經》、《史記?河渠書》等許多有關水利方面、地理方面的書籍以及錢帛,命他治水。
永平十三年夏天,王景到黃河邊視察過幾次后,整治汴渠的工程開始了。這件事可不容易干,汴渠決口后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寬廣的水澤,流經山東省、江蘇省幾個縣注入淮河,特殊的地勢環境,使災害頻繁,王景經過認真測算,決定重新改變汴渠的出口路線,讓河道從今山東梁山縣、平陽縣、長青縣、濟南市、濟陽縣、高青縣、博興縣流經,然后入海。這與今日的黃河流向十分接近。從前的流向比這更為曲折。
而汴渠中最大的難題便是滎陽渠口,此處為分流點,需要有閘門控制進入汴渠的水量。王景往壩上加石頭,與黃河河堤相連,留下一丈多寬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這就是水閘。水多時閘門打開,水少時就關住,再按山地落差選擇路線,保持水流盡可能平穩,避免自然破壞,特別在急轉彎之處,都要修上石堤,再將淤塞的地方挖開,分出支流,以灌溉土地。這幾種作法,大大緩解了黃河自身的壓力。
治水工程耗資數目驚人,總費用達到上百億,漢政府負擔相當沉重,王景處處節省,十分辛勞,永平十四年四月,汴渠終于完工了。這一年的苦戰中有幾十萬人為之揮汗如雨,由于意外事故,還有許多人獻出了生命。放水以后,滾滾黃河順利流入汴渠,灌溉兩岸田地,老百姓紛紛贊揚。劉莊也高興地來到滎陽,巡視汴渠,他看到王景設計的水閘門時深感佩服,說了很多鼓勵的話。“黃河兩岸土地與貧者耕種,官和豪門不得干涉攪擾。”
劉莊下詔,再次鼓舞士氣,振興農業。從此,黃河下游兩岸被淹過的幾十個縣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使漢政府增加了許多收入,國庫也得以充實。王景因此被稱為“治水奇人”,民眾對他十分尊敬,劉莊也非常信任他。從世界水利史上看,在生產力很落后的情況下,治理黃河這樣大的工程,能如此圓滿得成功,不能不稱之為奇跡,王景也無愧于“治水奇人”的稱號。
歷史貢獻
王景治河的歷史貢獻,長期以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從史料記載看,王景筑堤后的黃河經歷800多年沒有發生大改道,決溢也為數不多,確是位置比較理想的一條河道。
從政之余,王景對卜筮、風水、數術之學都很有興趣,還撰有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