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的歷史介紹
黨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xiàn)象不滿,與宦官發(fā)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下面是黨錮之禍的歷史介紹。
事件簡介
東漢黨錮之禍,是東漢桓、靈時的兩次打擊士人和太學(xué)生的事件,影響深遠(yuǎn)。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虛設(shè)。他們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敢豪奪;同時又把持官吏選拔大權(quán),濫用親朋,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學(xué)識的知識分子的仕途。當(dāng)時民間流傳著嘲諷官吏選拔制度的打油詩:“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選拔出來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會的動蕩,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識分子對時政提出議論和尖銳的批評,貶抑篡權(quán)竊國的外戚宦官,褒揚不畏權(quán)勢憂國憂民的清官廉吏,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清議”,這種清議發(fā)展到后來,便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起因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趙津、侯覽等黨羽與張汎、徐宣等人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脫懲罰,而官員成瑨、翟超、劉質(zhì)、黃浮等不畏權(quán)貴,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處置了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進(jìn)言,桓帝聽信一面之詞,重處了這些官員。
發(fā)展
漢桓帝劉志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陳蕃、司空劉茂一同向桓帝進(jìn)諫。桓帝不悅。劉茂不敢多說。陳蕃獨自上書,以漢初申屠嘉召責(zé)鄧通,董宣追劾湖陽公主的例子,為受罰的官員們辯解,并要求桓帝“割塞近習(xí)與政之源”,清除宦官亂政的不正之風(fēng)。桓帝不理他,而宦官等人更加嫉恨士大夫們,雖不敢加害名臣陳蕃,但對其他人則大加報復(fù)。
朝中大臣、地方官員以及民間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邊,紛紛指責(zé)宦官亂政,為非作歹,排斥忠良。結(jié)果卻被紛紛免官,成瑨劉質(zhì)等最終在獄中被害,岑晊、張牧等人逃亡得免。
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處死了蓄意在赦前殺人的張成之子。張成為宦官黨羽,宦官一黨遂讓張成弟子牢修上書,誣陷李膺等人“養(yǎng)太學(xué)游士,交結(jié)諸郡生徒,更相驅(qū)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fēng)俗”。士人、宦官間的矛盾在此爆發(fā)。
興獄
桓帝大怒,詔告天下,逮捕并審理黨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陳翔等重臣及陳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緝。太尉陳蕃認(rèn)為“罪名不章”,拒絕平署詔書。桓帝見詔書無法生效,干脆跳過司法程序,直接讓宦官負(fù)責(zé)的北寺獄審理此案。李膺、陳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獄,受三木酷刑而不改其辭。
當(dāng)時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間所認(rèn)同的“賢人”。度遼皇甫規(guī)以沒有名列“黨人”而被捕為恥,上書“臣宜坐之”,要求桓帝連自己一塊兒治罪。桓帝沒有理他。
陳蕃再度上書,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勸諫,言辭激切,桓帝嫌他多嘴,以陳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職,改以光祿勛周景為太尉。并罷免了司空劉茂,改以光祿勛宣酆為司空。
結(jié)束
同年十二月,桓帝竇皇后的父親槐里侯竇武為城門校尉,他名列三君,同情士人,于次年(即167年)上書求情。同時,負(fù)責(zé)審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為黨人的言辭所感動,取消了對他們的酷刑。
李膺等人在獄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牽連到自己身上,向桓帝進(jìn)言,說天時到了大赦天下的時候了。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黨人等獲得釋放,但放歸田里,終身罷黜,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歷史評價
范曄《后漢書》的評價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zhí)政,鯁直之風(fēng),于斯行矣。夫上好則下必甚,橋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若范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
贊曰:渭以涇濁,玉以礫貞。物性既區(qū),嗜惡從形。蘭蕕無并,銷長相傾。徒恨芳膏,煎灼燈明。”
翻譯:
在桓帝靈帝當(dāng)政期間,政務(wù)荒謬,國家大政出自宦官之手,士大夫們羞于和他們?yōu)槲椋云シ颉⑻幨總儜嵢蛔h論朝政,于是互相品題,議論公卿大臣,評價朝政得失蔚然成風(fēng)。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矯枉必須過正,原本就是這個道理。像范滂、張儉這樣的人,清高自首,疾惡如仇,最終被當(dāng)作朋黨,也是這個原因啊。
贊曰:渭水因為碰到?jīng)芩@出它的污濁,玉放在石頭間才顯出它的堅貞。事物的本性有所區(qū)別,善惡自然顯露。遺憾的是,為了照明,不得不點燃芳香的油脂。
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評價
“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揚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黨人生昏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踐虎狼之屬,以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
翻譯:
臣司馬光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君子處于朝廷,以道來處罰小人的罪過,沒有不服的。天下無道的時候,君子隱匿不發(fā)議論,想躲避小人們的陷害,也未必能成功。黨人們生在昏亂的時代,不能處朝堂之位,想用口舌議論來拯救天下大局,卻激怒了和虺蛇虎狼一樣殘暴的宦官們,遭到殘酷的刑罰,連累朋友。士大夫們被害死了,國家也隨之亡了,真是讓人悲痛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