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法家晁錯介紹
晁錯(音cháocuò),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后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
基本簡介
晁錯(死于公元前154年)也是獻身于帝國大業的政治家,他在公元前155至前154年曾任帝國三個最高職務之一的御史大夫。據說他個人曾使《書經》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絕對地被描述為反儒家的人。他比賈誼更堅強,是一個能有條理和系統地分析當時問題的務實的政治家。他勸景帝勇敢地對付諸王的挑戰;他總結了影響與匈奴關系的戰略和戰術;他力主采用為國家增加農業生產的措施。與賈誼一樣,他也很清楚秦的錯誤和缺點。
相關故事
出謀劃策
在文帝朝,晁錯除了輔佐太子外,還對當時國家大事發表意見,提出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大都切合實際,見識深刻,不但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以后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貴粟疏》和《舉賢良對策》等,都是當時杰出的政論文。
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匈奴侵擾狄道,隴西軍民以少擊眾,打敗了匈奴軍隊。晁錯乘機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對過去的歷史經驗和當時的事實進行總結,論述了抗擊匈奴的戰略和策略思想。他論述了戰爭中激勵士氣和選擇良將的重要性,著重分析了戰爭中地形、士卒訓練有素、武器鋒利三者之間的關系。他舉例說,水溝沼澤、山地丘陵,宜于步兵作戰,戰車、騎兵二不當一;平原廣野,宜于戰車、騎兵作戰,步兵十不當一;河流山谷地區,高下相臨,宜用弓箭,短武器百不當一;兩軍逼近,平地交戰,宜用長戟,劍盾三不當一;道路曲折隱蔽,狹隘、險要之地,宜用劍盾,弓弩三不當一。
這是講的地形與兵器使用的關系。士兵不經過挑選和訓練,作風拖拉,行動不齊,戰機有利時不能及時趕到,不利時不能迅速轉移,不能聽從指揮,這樣的軍隊百不當十。由此他得出結論說:武器裝備不精良,等于把士兵斷送給敵人;士兵不會作戰,等于把將領斷送給敵人;將領不懂用兵,等于把君主斷送給敵人,君主不善于選擇良將,等于把國家斷送給敵人。這四項,是軍事上的要領。晁錯還具體分析了漢軍和匈奴軍雙方的長處和短處。指出匈奴軍有三長,漢軍有五長,提出應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同時指出,漢朝地廣人眾,可興數十萬之師,以十擊一。晁錯還建議爭取少數民族共同抗擊匈奴。如義渠等族來歸附的有幾千人,生活習俗與長處和匈奴相同,可以發給他們精良的武器裝備,并派熟悉他們習慣并能團結他們的良將去統帥他們,讓他們把守險阻的地方;而平地要道則派漢軍守衛。這樣可以使兩者相互配合,發揮各自長處,這就是萬全之術。
人物評價
晁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別好,能言善辯,他進了太子府以后,太子嘛,他是儲君,就是他等著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他沒什么事兒做,晁錯又一肚子學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問,談得太子對他有點崇拜,經常和他坐而論道。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崇拜,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智囊”。
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雖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個家令,或者還只是做一個門大夫等等,官職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他時常研究國家大事,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他給漢景帝上了好幾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這篇疏文后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分收入《食貨志》,收入《食貨志》的后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墩撡F粟疏》是一篇有名的文章。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辦法的人,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正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的、有思想的、有能力的、還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趟朝政這汪“渾水”,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
晁錯的第一個問題,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他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系就不好,我們看《史記。晁錯列傳》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你想想,他在太子府里面不過做個舍人,門大夫,家令,并不是什么職權很大的,很重要的官員,只不過喜歡發發議論而已,大家都不喜歡他,一旦他進入中樞,擔任重要職務的時候,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果然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以后就重用晁錯。因為漢景帝覺得晁錯是一個“智囊”,所以漢景帝一上臺,第一件事情就任命晁錯為內史。內史是個什么官呢?內史負責的是京城地區所有的行政工作,相當于現在一個首都市的,所以晁錯是越過了副部級,直升正部級。這樣一來,晁錯恐怕是有點得意忘形,至少是有點趾高氣揚,仗著漢景帝信任他,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要改革這個,明天要改革那個,漢景帝還言聽計從,都采納他的建議,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大臣就不太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