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奇跡有什么影響
“漢江奇跡”之所以為“奇跡”,確實是因為它完成了別的國家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能完成的經濟騰飛。而這場經濟奇跡離不開韓國政府的引導,樸正熙政府根據韓國的國情開展適合于本國的產業發展模式無疑是實現“漢江奇跡”的最重要原因。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漢江奇跡有什么影響,歡迎大家閱讀。
漢江奇跡有什么影響
韓國的經濟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取得經濟發展的成功必須有符合本國國情的產業發展模式。韓國在短期內取得輝煌的成就就是因為有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作為“東亞奇跡”的典型代表,韓國采用的是政府積極干預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模式。政府主導是韓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特點,即首先由政府全面參與經濟規劃,制定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或采用間接誘導政策,或直接進行干預,扶植、引導有前途的產業,鼓勵大企業集團積極開拓市場,在市場中進一步增強競爭力。
韓國產業發展模式的成功表明,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只要有正確的發展方向,發揮政府的積極主導作用,通過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和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就能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產業和國家的跨越式發展。
漢江奇跡過程
五十年代韓國的經濟基礎很薄弱。在日本統治的殖民地年代,日本按照南農北工的計劃開發朝鮮半島。因此造成了朝鮮脫離日本獨立時大部分重工業即戰略工業在北方的局面。金屬工業的90.1%、煤礦和鐵礦的100%、化學工業的81.8%、電器機器工業85%、發電量92%在北半島。紡織工業84.9%、印刷業89%、食品工業65.1%和農林水產業82.6%在南半島。
建國時的韓國是個比較純粹的農業國,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工業體系。其經濟基礎還是農業以及和農業密切相關的少量輕工業。在這種國家迅速實現工業化,有兩條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蘇聯模式。但是無論日本模式和蘇聯模式,都首先需要國家有最起碼的基礎設施:國家要有公路和鐵路,有海運航線,有電線和全面的郵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較高比例的對工業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質公民。
這一切,韓國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須先補這一課。50年代的韓國做的主要就是這些事情。修公路,修電線桿,建設發電廠等最基礎的基礎設施,還有公民的掃盲。這點的工作成效顯著:1945年,韓國人的識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此外,紡織、制糖、水泥、玻璃等行業也有一定程度發展。當然這一切工作對經濟的發展并非立竿見影的。不過它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梢哉f,是50年代的基礎建設為后來的經濟起飛積蓄了勢能。韓國在70年代初期,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只有320美元(1972年)的國家,走上了同時振興造船、電子、機械、鋼鐵、汽車、石化、原子能等技術集約型核心產業的道路。根據“選擇和集中”的原則,各領域選定1,2個民間企業,在選址、公路、資金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1973年7月3日,韓國重化工業的像征年產103萬噸的浦項鋼廠,經三年建設得以竣工。浦項鋼鐵的產量1978年達到550萬噸,1981年增至850萬噸。現代造船廠于1975年竣工。是鄭周永受到樸正熙的支持下飛到西歐弄來的貸款竣工的。1976年現代汽車開始出口“小馬(PONY)”車。
發達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產業結構改造,韓國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
1973至1979年,韓國制造業年均增長了16.6%,1980年重化工業在整個制造業的比重達到了54%。
1973年11月8日,韓國政府頒布了“節能一期措施”。其具體內容包括:節省5%的暖氣燃油;2公里左右的距離不坐車;在日常生活中徹底履行“白天關燈”制度;對新建廣告霓虹燈和浴池的審批進行管制。當年10月,第4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給剛剛宣稱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的韓國經濟帶來巨大危機。
1974年韓國經濟增長率為8.1%,出口比上一年增長了38.3%,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7.1%。國家經濟發展第三個5年計劃期間(1972年至1976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1%。
韓國經濟被稱為漢江奇跡,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韓國造船業亦是全球第二、輪胎業全球第三、合成纖維生產及紡織業居全球第四、汽車生產全球第五、鋼鐵生產全球第六。韓國已成為公認的發達國家。
看了“漢江奇跡有什么影響”還想看:
1.關于安全的優秀演講稿
2.2017年國內外十大時事政治熱點(2)
3.中國為什么總熱衷于舉辦各種國際盛會
4.韓國和越南哪個國家領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