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的文學價值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儒家類著作,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后附有王肅序和《后序》。《后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后半部分內容為安國以后人所寫,故稱之為《后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于《家語》的《奏言》。
孔子家語的文學價值
王肅在《孔子家語》中,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于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其次,由于王肅收集在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首先,此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據。
第三,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孔子家語書本評價
這部書在很長的歷史階段被疑為偽書,其作為思想史料的價值未受到重視。在偽書說占據主流局面被打破之后,其學術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甚至有的學者稱其為“孔子研究第一書”。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