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亂的經過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永嘉年間的一系列內亂事件,由居于中原的外族人發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人政權治所被外族攻破后統治集團幾乎全滅的悲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永嘉之亂的經過,希望對你有用!
永嘉之亂圖片
永嘉之亂的簡介
永嘉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的一個內亂事件,由居於中原的外族人發動。
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后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馀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并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后殲滅三萬馀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馀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這為東晉偏安一隅作了預備,大量的僑州僑郡的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
一般認為,現代閩南人的始祖,大多是來自於此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中原人。
永嘉之亂的經過
八王之亂后期,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304),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懷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兩年后,其子劉聰繼立,派劉曜率兵四萬攻洛陽;時懷帝以荀晞討東海王越,越病死,王衍率兵還東海國,為石勒所破,晉軍力大削。永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三萬馀,并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次年,安定太守賈疋迎立秦王業為太子,卻傳來懷帝遇害消息。司馬業遂登位為愍帝,改元建興,都長安。建興四年(316),匈奴劉曜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亡。勞干剖析永嘉之亂謂:由於「據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對京師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備一說。自永嘉亂后,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戰近130年,影響深遠。
晉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即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馀人。從晉武帝篡曹魏,到晉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
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晉朝遷都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五胡亂華時代的冉閔皇帝。出現在歷史中,為北方漢民帶來了一絲希望! 在五胡亂華,胡族大肆屠殺漢人的紛亂年代,老百姓為了活命,遷徙的流民潮幾乎席卷了整個中國。冉閔的父親冉瞻就出身於當時名震天下的乞活義軍。乞活義軍是西晉末至東普活躍於黃河南北的流民武裝集團的一支,抗擊胡族,為生存而戰。冉瞻在一次作戰時為羯趙俘虜,因傷勢過重沒幾天就去世了,羯趙國主石勒欣賞勇冠三軍的冉譫,見當時十一二歲的冉閔聰明伶俐,石勒就將小冉閔認作乾孫子,為他改名叫石閔,并一手將他帶大。仇人的強大使冉閔只有將仇恨深埋心底,強忍內心悲痛討石勒歡心。成年后的冉閔驍勇善戰,在羯趙與鮮卑的戰斗中屢立戰功,逐漸成為羯趙帝國的高級將領。
公元349年,羯趙皇帝石虎死后其子十馀人互相殘殺。公元350年正月,石閔宣布復姓冉閔,殺死羯趙皇帝石鑒,同時殺死石虎的38個孫子,盡滅石氏,一舉滅掉了殘暴不可一世的羯趙帝國。其后冉閔即皇帝位,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國家應民族政策需要在史書中沒有記載)他下令鄴都城門大開,凡」六夷」 (匈奴、鮮卑、羯、氐、羌、巴氐)「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 一夜之間,方圓幾百里的漢人,扶老攜幼,全往鄴城里面涌;而一直以鄴城為老窩的羯胡及六夷外族,推車挑擔,拚命往外跑。冉閔意識到這些胡族終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始終是中原戰亂不絕的禍根,便頒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殺胡令》:「凡內外六夷胡人,敢持兵仗者斬,漢人斬一胡人首級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東門」。一時間,鄴都城內漢人紛紛拿起武器追殺胡族,冉閔親自帶兵擊殺鄴城周圍的胡人,三日內斬首二十馀萬,尸橫遍野,同時冉閔還揚言要六胡退出中原, 「各還本土」,否則就將其統統殺絕。
各胡深懼其下場將如同羯族與白奴人,組成聯軍連番圍攻冉魏政權。面對胡族聯軍的瘋狂反撲冉閔沉著應戰: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兇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兇奴首三萬;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馀萬;四戰先敗后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馀萬;六戰於鄴城以一二千剛組織的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開始對入塞中原的數百萬胡族展開大屠殺,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陜西、甘肅、寧夏。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各自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北方漢人被屠殺的只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兇手是兇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 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兇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后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復仇屠殺。 羯族與兇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
五胡中的四胡在種族仇殺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統治今天外蒙和中國北部的鮮卑卻進入極盛時期。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徵糧。鮮卑族得到這一消息,急調二十萬鮮卑騎兵南下,想乘機消滅因剛掃清中原而元氣未復的冉魏政權。冉閔被鮮卑的十四萬先頭騎兵部隊在常山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馀人,最終被俘.慕容俊怒斬冉閔於遏陘山。史書記載,冉閔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冉魏國的臣子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因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鮮卑大軍追擊、屠殺,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同為漢人的東晉將領也如此義舉!他雖然是皇帝,卻一直奉江南的晉為漢之正塑,立志恢復漢家天下。他號稱項羽轉世一生無敵,自滅胡令頒布后,遭北方胡人圍攻而屢戰屢勝!群胡連番圍攻:其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馀萬;四戰先敗后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馀萬,六戰於鄴城以一二千剛組織的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七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五胡亂華,漢人傳奇英雄冉閔,卻沒有得到歷史應有的評價。當時正如古書所描繪「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人冉閔忍辱二十年得機起兵造反,力圖匡復華夏,滅胡無數,血洗親人之仇,亡國之恨!及至群胡圍攻。
永嘉之亂的影響
開啟五胡亂華之局:永嘉亂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繼建國,匈奴早有奪取中原的野心,酋長劉宣謂:「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故八王作亂期間,劉淵及劉聰已建漢國,后劉曜陷長安,滅西晉,據長安建前趙;山西、山東則為羯人石勒所據,國號為后趙。鮮卑本居塞外,日漸強大;酋長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劃為三部,繼匈奴成為較強民族,包括:慕容氏居於幽州、段氏居遼西、宇文氏居遼東、拓跋氏居漠北。后來,慕容氏與拓跋氏相繼入主中原,分別建立前燕及代國(北魏)。至於氐、羌,氐人李雄於惠帝末年建「成」國,后改國號「漢」;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長安。羌人建國較后,主要有淝水之戰后的后秦。
南北對立:永嘉亂時,瑯琊王司馬睿以安東,都督揚州軍事,出鎮建康,聞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導幫助,又拉攏得江東士族如顧榮,賀循、陸機的擁護,於建康即位,是為晉元帝。從此東晉偏安江左,下開宋、齊、梁、陳之局。北方則自劉淵稱號建國,到鮮卑拓跋氏統一北方,前后136年間皆陷紛亂狀態,先后興起很多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此后南北分裂遠270馀年,南北對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之論。 南方得以開發:五胡入據中原后,北方中國人民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仕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發展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此后,江南地區漸取代中原而成全國經濟重心。其中的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促成民族融和:永嘉以后,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族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其中鮮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后,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在南方,晉室偏安江南后,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與當地人民及百越等部融和,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后,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萃,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人接觸,并把中原文化帶到南方。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永嘉之亂的總結
史家謂永嘉之亂為中國歷史上巨大的風暴,在此以前,中國本部的空間,全以漢民族活動為中心的歷史,但自懷、愍二帝被擄北去,晉室南渡后,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為異族首次入主中原。
永嘉之亂的相關言論
時過一千六百多年,冉閔的豪壯語任激動人心:「諸胡亂我中國,也已數十年,今我與諸君盡誅天下胡族,共雪我中原百姓血海深仇。」 --大會群英,致書各地。 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東晉朝廷不答。「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兇禽一樣,人面獸心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乃是堂堂中華英雄!」--被俘拒降鮮卑國主慕容俊。
冉閔死,遏陘山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天以不雨以示大哀無淚。天地大慟無非屈圣賢辱,千年不得昭雪。連上蒼都知道冉閔的冤屈,上天都感動了。--真乃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