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玄學家黃郭象生平
郭象是融合儒道的玄學家,“冥內而游外”就是儒道融合的結合,其主要特征是,在個體學說中容納了群體精神,在個人的精神境界中包含了道德內容。
西晉時期玄學家黃郭象生平
郭象,字子玄,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晉時期玄學家,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好老莊,善清談。郭象反對有生于無的觀點,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獨自生成變化的,萬物沒有一個統一的根據,在名教與自然的關系上,他調和二者,認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應符合名教。他以此論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認為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事,人生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有哪樣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種事業,這樣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莊子注》。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陽人,西晉時期玄學家,做官的職位是黃門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喜好老莊的學說,非常善于清談。他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對于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現象,他都會仔細觀察,然后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豐富,對于事情總有獨到的見解。
成年后,很多人推薦郭象去做官,他都拒絕了,而是把研究學問和談論哲學作為人生的追求。過了些年,朝廷又派人來聘請他。
無奈之下,他只能答應了,擔任了黃門侍郎一職。到了京城,郭象專心讀書,知識淵博,他講解問題時不僅把事情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還常深入淺出地附上自己的見解,因此人們聽他談論學問時,都覺得受益匪淺。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非常欣賞郭象的口才,經常在別人面前稱贊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奔瀉,直往下灌,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后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可見,郭象的口才和學問在當時都是一流的,這都體現在他留給后人的主要著作《莊子注》一書。
當時的玄學討論離不開“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和他的前輩不同,郭象不贊成把名教與自然對立起來,他認為名教完全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而人的本性的自然發揮也一定合于名教。他說,仁義等道德規范就在人的本性之中,一切貴賤高下等級,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們如果按照“天性”來生活,那么名教的秩序就自然安定了。因此,名教與自然兩者是不矛盾的。
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郭象形成了自己的“獨化論”體系,主張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獨自生成變化的。
如果萬物沒有一個統一的根源或共同的根據,那么萬物之間也沒有任何的資助或轉化的關系了。
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郭象的理論還有很多不足,但是符合當時主流的思想趨勢,撐起了魏晉玄學發展的重要階段。
郭象,字子玄,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晉時玄學家,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好老莊,善清談。曾注《莊子》,由向秀注“述而廣之”,別成一書,“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言遂盛焉”。后向秀注本佚失,僅存郭注,流傳至今。
郭象反對有生于無的觀點,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獨自生成變化的,萬物沒有一個統一的根據,在名教與自然的關系上,他調和二者,認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應符合名教。他以此論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認為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事,人生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有哪樣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種事業,這樣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莊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