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文學家孫楚
孫楚(?-293年),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北)人,西晉官員、文學家。出身于官宦世家,史稱其“才藻卓絕,爽邁不群”。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晉文學家孫楚。
孫楚人物生平
孫楚才氣辭藻卓絕,爽朗超逸不合群,多所欺凌怠慢,缺少同鄉里的贊譽。四十多歲,才參加鎮東軍事。司馬昭派苻劭、孫郁出使吳國, 石苞讓孫楚給孫皓寫信,讓苻劭、孫郁等人到了吳國,不敢把書信遞上。
孫楚后來遷任佐著作郎,又參加石苞驃騎軍事。孫楚既依仗才氣,對石苞很是侮慢瞧不起,當初到任,作一個揖說:“天子讓我參知你的軍事。”因此便產生了隔閡怨隙。石苞陳奏孫楚與吳國人孫世山一起毀謗時政,孫楚也上表自我辯解,紛爭多年,事未判決,又與鄉閭人郭奕爭執。司馬炎雖然沒有公開治他的罪,但也因微賤之事受責,便經年累月廢置無聞。當初,參軍不敬重府主,孫楚輕視石苞,于是制定了對府主施敬的條例,這是從孫楚之事后開始的。征西、扶風王 司馬駿與孫楚是舊友,起用為參軍。轉任梁縣令,遷為衛司馬。
當時龍在武庫的井中出現,群臣將要上表祝賀,孫楚上言道:“不久前聽說武器庫的井中有兩條龍,群臣中有人認為是吉祥之兆而祝賀,有人認為是兇兆而不應祝賀,可算是楚國已經錯了,而齊國也未必對。龍有時潛伏深淵,有時遨游于云漢蒼穹,如今蟠曲在井中,與蛙蝦相同,哪里只是管庫的士人中有的隱伏,差役中的賢人埋沒在行伍之中呢?所以說龍呈現出光輝,使人有所感悟。希望陛下赦免小過失,舉薦賢才,托夢傅公巖,盼望渭水邊,修治學官,起用滯留不升之人,命令公卿,舉拔可以使民風淳厚的節操高尚的君子,又推薦可以治理煩亂正世直言的才能出眾的俊才,不要有世族關系的,一定要首先選拔隱逸貧賤之人。那作戰攻取之事,兼并統一之威,五伯之事,只是韓信白起的功業罷了;而制禮作樂,闡發并弘揚大道的教化,才是士人出筋力的時候啊!希望陛下選用狂夫之言。”惠帝初年(290),任馮翊太守。元康三年(293)。孫楚去世,死時大約70多歲。
文學成就
孫楚 仕途曲折坎坷,但他以其超群的才藻,給后人留下了一些詩賦、書信等,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資料.孫楚的作品至 南朝梁時,即有編定的集子,據《 隋書·經籍志》記載,當時他的集子共有6卷。到清朝 嚴可均輯《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收錄他的賦17篇,另外,還有奏議,書信等。明人 張溥《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輯有《孫馮翊集》。
從保留下來的作品看,他關心現實,特別是對于當時以品第選人的制度深懷異義。據《 晉書》本傳記載,孫楚在 禁軍中擔任司馬時,有一次,有人傳言說在武器庫的井中發現了龍。朝廷大臣就此事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是吉祥之兆,上表稱賀,也有認為 龍蟄于井中,是不祥之兆,保持緘默。孫楚就此也上了一封奏章,借題發揮,認為是西晉朝廷不能舉賢任能的象征。他說:“夫龍或俯鱗潛于重泉,或仰攀 云漢游乎蒼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蝦者,豈能管庫之士或有隱伏,廝役之賢沒于行伍。故龍見光景,有所感悟。”他勸告普武帝耍“赦小過,舉賢才”,就象殷王武丁渴求得到博說,周文王尋求 姜尚那樣, “申命公卿,舉獨行君子可敦風厲俗者,又舉亮拔秀異之才可以撥煩理難矯世抗害者,無系 世族,必先逸*.”這種用人思想,是對世族統治的反抗,能在當時提出來,足見其膽識過人。
可以說,這種思想,貫穿在他的整個活動中。他在一篇《杕杜賦》中也曾說過, “無用獲全,所以為貴;有用獲殘,所以為*,”激烈地抨擊當時的 門閥制度,認為那些 達官顯貴,都是無用之徒,而那些貧*有用之人,卻多遭殘害。在另一篇《論求才》中,他更直截了當地說: “假若秀才答五問可稱,孝廉答一策能通,此乃雕蟲小道,何關治功?得人以此求才,徒虛語耳!”從這些議論中,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 仕途坎坷,久不得遇了。
盡管孫楚 仕途坎坷,但他并不逃避現實,對現實仍然充滿樂觀態度。在他的詩賦中,很少頹廢厭世之調,而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奮發精神。他的《登樓賦》對 長安城內外景象的描述,便是一例。其中, “牧豎吟嘯于阡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營巷基峙,列室萬區,黎民布野,商旅充衢”數句,將長安城外的田園風光及城內市區景象,描寫的歷歷在目,逼真可信。表現了對生活的熱爰和對現實的追求。
孫楚的送別之作對人生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例如他的《征西官屬送于陟陽侯作詩一首》便是這樣。 “天地為我爐,萬物—何小。達人垂大觀,誡其苦不早。”表現了對死生的無慮,以及對征人的深切慰勉。
歷史評價
王濟:“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劉勰:“孫楚綴思,每直置以疏通;摯虞述懷,必循規以溫雅;其品藻“流別”,有條理焉。”
《晉書》:”孫楚體英絢之姿,超然出類,見知武子,誠無愧色。覽其貽皓之書,諒曩代之佳筆也。而負才誕傲,蔑苞忿奕,違遜讓之道,肆陵憤之氣,丁年沈廢,諒自取矣。“
贊曰:”應元蹈義,子荊越俗。江寡悔尤,孫貽擯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