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救藥歷史故事簡介
不可救藥比喻人或事物壞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也作“無可救藥”。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可救藥歷史故事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不可救藥歷史故事簡介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括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后,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占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這樣盲目快樂。
我這老夫一片誠意,
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
我進諫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
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和那些權臣千萬別把憂患當作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到來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愈了。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發生暴動,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沖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哀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不可救藥成語解釋
[釋義] 藥:用藥治療。病重得沒法醫治。比喻人或事物壞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也作“無可救藥”。
[語出] 《詩經·大雅·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
[正音] 不;不能讀作“bú”。
[辨形] 藥;不能寫作“要”。
[近義] 病入膏肓 氣息奄奄
[反義] 妙手回春 手到病除 旭日東升
[用法] 可用來比喻人和事物壞得無法挽救。用作比喻
時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見“病入膏肓”(77頁)。
[例句]
①這些屢教不改的罪犯;簡直是~了。
②他雖然病得很重;但并不是~。
成語示例
示例:懷疑與猜忌,難道就竟已成了他們不可救藥的根性了嗎?(鄭振鐸《桂公塘》十四)
他的執迷不悟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識,不可救藥,終不悟也。” 明宋濂《傅守剛墓碣》:“魚爛河決,不可救藥,君子每為之太息。”馬南邨《燕山夜話·學問不可穿鑿》:“做學問的人,如果患了穿鑿的毛病,就將不可救藥。”亦作“ 不可救療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於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柳》:“ 希侃 忽遘異疾,不可救療。”
看了不可救藥歷史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