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的主人公是誰
春秋時齊國鬧饑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對一個饑民說:“嗟!來食。”饑民說,我正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后用“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歷史典故
春秋時候,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不少人餓得奄奄待斃。有個叫黔敖的富人,想發點“善心”,做點“好事”。他在大路旁擺了些吃的東西,準備施舍給挨餓的人。一天,一個餓得不象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破鞋子,瞇著眼睛走了過來。黔敖左手 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沒等那人走近,黔傲慢地哈喝道:“喂!來吃吧!”(“磋!來食)他滿以為那個餓漢會對他感恩不盡。
可是事情不象黔敖所想的那樣。只見那餓漢抬起頭來,抖了抖衣袖,輕蔑地瞪了黔敖一眼。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磋來之食’才餓到這種地步的。收起你那假仁假義的一套吧!”說罷,他頭也不回地走了。黔敖碰了一鼻子灰,三步并作兩步地趕上去,向餓漢賠禮道歉,還請他把東西吃掉。那個有骨氣的餓漢怎么也不肯吃他的東西,最后寧愿饑餓至死。
成語示例
◎《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 羊子 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 盜泉 之水,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楊炯《唐右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彎腰拾起來。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清陳睿思《贈張永夫》詩:“途窮猒見俗眼白,餓死不食嗟來食。”
◎唐李紳《卻到浙西》詩:“野悲揚目稱嗟食,林極翳桑顧所求。”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樂羊子妻傳》:“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金求利以 污其行乎?’”
◎吳晗《談骨氣》:“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啟發借鑒
春秋時期,齊國發生嚴重的饑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餓死,貴族黔敖想發點善心,他在大路上擺上食物,準備施舍給饑餓的人群,當有位難民經過時,他傲慢地喝道:“喂,來吃吧!”誰知那餓漢表示寧愿餓死也不吃這嗟來之食。 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不吃“嗟來之食”是盡管是有骨氣的表現,但不能固執地認為做人一定要有骨氣,有志氣,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別人的施舍,而要懂得變通——如果對方表現出“抱歉”的神情,不要太過古板,直到餓死也不進米粟,而要樂于接受。但不吃“嗟來之食”也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常被引用的話語,成了維護個人尊嚴,寧折不屈的大丈夫行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