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感恩的歷史故事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東西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 感謝生活給予你的一切。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才會有一種健康的心態。一起來看看關于感恩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
感恩節的歷史與故事
1620年 “五月花號“船滿載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達美洲。當年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農作物。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他們一同慶祝。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后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印第安民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聯想到美國的感恩節的由來。最初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后,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當然如今的感恩節也不是感謝印第安人了,而是感謝上帝的恩賜。由此,可以看出熱情好客是印第安人民族傳統與民族性格。
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后,眾多白人向西遷移,遂爆發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蘇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進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殺。1887年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喪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里)的土地。
歐洲人沒有美洲大陸的那些這些經歷,沒必要感謝遠在另一大洲印第安人,所以他們沒有感恩節。因為這個節日有著深厚的美國歷史由來,并且涉及當時的宗教。很多人以為感恩節是歐美地區都流傳的節日,其實這是錯誤的。
一般來說,在感恩節這天祝賀歐洲人“感恩節快樂”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很可能會招來反感。在中國的香港、澳門特區也沒有感恩節的習慣,感恩節問候同樣有可能帶來困惑與反感。
拓展:康乃馨歷史上代表感恩的故事
在希臘神話中,則有許多關于康乃馨的傳說,相傳西臘有一位以編織花冠維生的少女,手藝精巧,深受畫家、詩人的欣賞,卻因為生意興隆,招來同業的妒忌,終致被暗殺。太陽神阿波羅為了紀念這位少女,將她變成秀麗的康乃馨,因此在希臘,有人稱康乃馨為花冠,王冠,推崇其神圣的地位。
在法國,則傳說康乃馨是女神戴安娜害怕被一位英俊瀟灑的牧羊童誘惑,而將他的眼睛挖出來丟到地上變成的,所以法國人將康乃馨稱為Qeillet,亦即「小眼睛」之意。亦有傳說康乃馨是來自情人墓地的花,多做為葬儀的供花。此外又說基督誕生時,這花才從地下長了出來,所以是喜慶之花。無論如何,一年之中,無論喜慶哀樂都有它的芳容出現,尤其母親節時更少不了它。
花型秀麗的康乃馨,花瓣呈現不同變化,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有特殊的美麗,像是一位溫柔的女子,有著女性敦厚的美德,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因此康乃馨除了為母親花的偉大象征,更是所有女性的神圣之花,美好典雅的模范。
歷史上偉大的母親
1. 孟母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于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2. 徐母
徐庶是三國穎州(今河南許昌)人,字元直。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后投劉備任軍師。在三國初期這謀臣智士縱橫俾闔的較量場上,就失去了一位極其重要的軍事家,失去了許多可令后人學習和效仿的用兵之法。而令人高興的是,在徐庶辭別劉備時,向他推薦了諸葛亮,于是有了傳誦千古的“三顧茅廬”故事。
徐庶正施展才華的時候,為什么要突然離開劉備?都是因為曹操的謀士程昱。徐庶是有名的孝子。當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時,就想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徐母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后,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徐庶臨別劉備時,二人灑淚相別,徐庶指心對劉備說:“本欲與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玄德哭著說:“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徐庶推薦了諸葛亮,說:“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了許昌,此舉使深明大義的母親痛極而自盡,造成了徐庶終生的遺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場空歡喜,得到的是一位終生不為其設一計的旁觀者。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
在那個時代,曹操名為漢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卻能夠區分奸偽,認為兒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見這位母親的大德高義。
3. 岳母
岳飛自從槍挑了小梁王,大鬧比武場之后,和牛皋、王貴、湯懷、張顯弟兄五人,一起回到家鄉河南湯陰,閑居起來。
這時候,北方金國興起,四太子金兀術率領大兵南侵。北宋朝廷腐敗無能,無力抵抗,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今開封),皇帝欽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擄到北國。金兵在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再加上河南這一年瘟疫盛行,偏偏又遇大旱,顆粒無收,百姓生在水火之中,苦不堪言。岳飛和母親、妻子在家苦守清貧,甚是凄涼。王貴、湯懷、牛皋幾個人的父母相繼過世,幾個人耐不住饑寒,未免去做些不潔之事。岳飛幾次勸他們休取不義之財,他們也不肯聽,最后竟一齊去山中落草了。岳飛見這般光景,心中悲傷不已。
一天,岳飛正與母親在家中說話,有人前來叩門。岳飛把那人接到屋中,談話中才知道來人是洞庭湖楊么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因楊么久慕岳飛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來聘請前去相助。當下王佐拿出許多金銀珠寶作為聘禮。岳飛正色說道:“岳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堅辭不收。王佐無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禮回山去了。
王佐走后,岳飛進去將這些細細說與母親。岳母聽罷,沉思了一會,就讓岳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后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岳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岳母說道:“孩兒,做娘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愿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岳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便將衣服脫下半邊。岳母取過筆來,先在岳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后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岳母問:“我兒痛么?”岳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么問孩兒痛不痛?”岳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娘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涂上,使永遠不褪色了。岳飛起來,叩謝了母親訓子之恩。
這時,宋康王在金陵繼位,為高宗。朝廷傳下圣旨,聘召岳飛進京受職,率兵討賊,圖復中興,報仇雪恨。岳飛接了圣旨,即刻收拾停當。岳母叮嚀孩兒,勿忘“盡忠報國”。岳飛拜別母親,又囑咐了妻子,這才上馬進京去了。這以后,岳飛領兵幾次大敗金兵,力圖恢復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檜一伙,私通金國,陷害忠良。他們把岳飛騙進京,誣他謀反,下在獄中。審訊中,岳飛脫下上衣,露出背上“盡忠報國”四個赫然大字,凜凜正氣,貫沖斗牛。但邪惡猖獗一時,岳飛終被害死于風波亭。可是,岳母訓子報國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飛的美名卻千古流傳。
4. 孔母
歷史上關于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鮮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后,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
據說孔子的父親當年娶母親的時候年紀已經是六十多歲,而顏氏女則不滿二十歲。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孔子約三歲時,孔母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孔子的外公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外公的直接傳授,使孔母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干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孔母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子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后來,征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子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子,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后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5. 歐母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是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歐陽觀是一個小吏。在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為了生計,母親不得不帶著剛4歲的歐陽修從廬陵到隨州,以便孤兒寡婦能得到在隨州的歐陽修叔父的照顧。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家庭,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不斷給年幼的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以后,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讀書的興趣。
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里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茍。這就是后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10歲的時候,母親就帶他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因為自己沒有,她就讓他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
一天,他從李家舊紙筐里,發現一本六卷本《韓昌黎文集》,經主人允許,帶回家里。打開一看,大開眼界,便廢寢忘食、日以繼夜地閱讀。宋朝初年,社會上多流行華麗浮躁、內容空洞的文風,而韓愈的文風與之完全不一樣。歐陽修被韓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動。他高興地對母親說,世上竟有這么好的文章啊。
盡管歐陽修年紀尚小,對韓愈文學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卻為他以后革除華而不實的文風打下了基礎。而正是在這種思想啟迪下,一個學習韓愈、革除當時文壇上壞風氣的念頭,在他的腦海里油然升起。
歐陽修長大以后,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后,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于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不讓有剩余。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后,沒有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
她告誡兒子,對于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
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里。歐陽修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為自己備嘗艱辛的母親。皇祜五年,歐陽修的母親以73歲的高齡病逝于南京,歐陽修將母親遺體運送故鄉安葬。母親慈祥的面容,勞碌奔波的身影,時時出現在眼前,母親的諄諄教導激勵他成就了一生的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