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則徐的歷史故事
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林則徐的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關于林則徐的歷史故事一
林則徐從小就很機靈聰明,但他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性子急,辦事粗糙,經常因為這個原因做事而出些差錯。他的父親覺得如果再這樣下去會養(yǎng)成他急躁的毛病,怕他以后做事的時候會出大錯。
有一天,父親給林則徐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判官,因為他自己對父母非常孝敬,所以每當遇到犯人不是很孝順的話,他就會特別嚴厲的判決這個犯人。話說有一天,有兩個人捆著一個年輕人來到縣衙,稟告這個判官說這個年輕人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大逆不道,并都請求這個判官加以嚴懲。判官一聽,火冒三丈,就喊:“給我打這個不孝子狠狠五十大板。”這位年輕人想開口申辯幾句,可是嘴巴早已經被一塊棉布給堵住了,一句話也無處申訴,只好硬著頭皮挨了五十大板,屁股是被打得開了花。
一會兒,有個老太婆拄著拐杖邁著小步急匆匆地走到縣衙,向這個判官哭訴,說有兩個盜賊偷了她家的耕牛,及時被發(fā)現(xiàn),當場就被她的兒子逮住了,并把他們要押送到官府來,可是我兒子一個人不是對手,反而被那兩個盜賊用繩子給捆走了,不知所蹤,老婦接下來又向判官描述她兒子的長相,判官一聽,心里暗想:這和剛才被捆起來的那個不孝子長相一樣,該不會我判錯人了吧,他忙叫手下把那兩個押送那個不孝子的那兩個人叫來,但他們早已經開溜了。這時,被打昏過去的那個年輕人掙扎著爬了起來,老太婆走過去仔細一瞅,是自己兒子,驚叫一聲,昏倒在地,爬不起來了。
聰明的林則徐深深體會到了父親的這個故事的用意,從此以后,他暗暗的記住這個故事,慢慢的改掉了辦事毛躁的習慣,最終成為晚清的封疆重臣,成為人們銘記的民族大英雄。
關于林則徐的歷史故事二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時任江陵布政使的林則徐因父親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當他得知西湖被侵占,影響了福州的農田灌溉,毅然站了出來。征得了當時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和福建巡撫韓克均的同意,林則徐撰寫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
為了長期維護湖址,杜絕日后再被人侵占,林則徐在西湖湖邊砌筑了1236丈的石駁岸。時光流逝,雖然現(xiàn)存的石駁岸早已不是林公當時修建的石岸,但在它們的保護下,西湖至今還維持著林公當年疏浚后的面積。林則徐在疏浚西湖之后,將李綱祠移建到了西湖邊,并題寫了一對楹聯(lián):“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zhèn)湖山。”這對楹不僅反映了林則徐當時的心境,也是林則徐一生為官的真實寫照。林則徐七歲能作文。九歲那年元宵節(jié),老師給學生出對子:“點幾盞燈為乾坤作福”,林則徐應聲對曰:“打一聲鑼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師帶林則徐等學童游鼓山,一時興起,出“山”、“海”兩字,要求學生做一絕對,當其他學童還在思索之時,林則徐率先吟道:“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又有人出聯(lián)曰:“鴨母無鞋空洗腳”,林則徐脫口而出:“雞公有髻不梳頭”。其父高興地說:“此兒性靈,時有發(fā)現(xiàn)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
林則徐年少時有一次參加童子試,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響考試成績,便讓他騎在自己肩上趕路。來到考場,主考官見林則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上聯(lián),讓其對下聯(lián),作為進考場應試的條件。此上聯(lián)曰:“子騎父作馬。”林則徐不慌不忙,一邊下地,一邊應聲答出下聯(lián):“父望子成龍。”主考官聽了林則徐的下聯(lián),頻頻點頭,贊不絕口,十分高興地放林則徐進了考場。
關于林則徐的歷史故事三
清朝名臣林則徐,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的成長與父親林賓日的家教很有關,無論林則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間總是掛著父親親筆題寫的對聯(lián):
粗茶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
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
這副對聯(lián),后來成了林家的家訓,不僅林則徐的兒孫銘記不忘,而且林家的兒女親家子弟也視作傳家寶,摹仿謄寫懸掛于中堂之上。
林則徐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至其父已衰敗,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林父因家境貧寒,中途放棄舉業(yè),做了私塾先生,半饑半寒,將就度日。林則徐出生后,林父寄厚望于他,歷盡艱辛,發(fā)誓要將兒子培養(yǎng)成人。
林則徐剛滿四歲,林父就開始實施啟蒙教育,每天上私塾課,便帶上兒子入塾識字讀書。盡管父親望子成龍心切,但卻十分注意施教方法,從不壓抑孩子的天性,總是讓兒子在快樂的活動中享受讀書的樂趣。孩子淘氣,林父從不打罵,在授完課后,讓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陣,然后把兒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誦讀文章和詩詞。至七歲時,林則徐已經能熟練地背誦許多文章和詩詞,而且知道不少道理。于是林父便開始教他寫文章。當時有人勸林父不要這樣早教林則徐作文,林父說:“此兒性靈,時有發(fā)現(xiàn)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由于林父耐心教誨,循循善誘,林則徐的智力得到開發(fā),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于鄉(xiāng)里,被人們視為“神童”。
事實上,林則徐的智力得到較早開發(fā),是林父教育方法適當的結果。林則徐在《先考行狀》中回憶:“府君之教,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于向學,……講授書史,必示以身體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務使領悟而已,然未嘗加之笞撻,即呵斥亦絕少。”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講授義理時注意以具體可見的事情來舉例說明,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點燃孩子的智慧,這樣智力自然日增。
制造愉快的學習氣氛和耐心的教育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的重要辦法。但是,這不等于對孩子教育不嚴加約束。林父要求孩子讀書要刻苦勤奮,規(guī)定每天讀書到深夜,而且寒暑不怠懈。每天夜晚,林父讓兒子在一盞小油燈下,由他親自督促輔導學習。家中他人亦在燈下忙碌做事。據林則徐回憶:“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于斯,女紅于斯,膚粟手皸,恒至漏盡。”父子勤讀,母女苦織,清苦家庭的勤勞家風,對林則徐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起了很大的作用。
林家生活非常清貧,平時難保溫飽,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頓素炒豆腐。盡管如此,林父即使典當衣物,也要保證兒子學習。一年春夏,青黃不接,林父將家中僅有的一點糧食借給了人家,自家人卻餓著肚子,就是這樣,林父母挖回野菜讓兒子充饑后仍不放松他的學習。
由于林父很有學問,加上教導有方,在地方上頗有聲望。正在林家度日如年的困境中,當地的一個富豪惡霸來到林家,要以高于他人數倍的聘金,請林父上他家坐館教書。林父一來疾惡如仇,二來不愿拋下兒子,讓兒子荒疏學業(yè),遂堅決辭卻。與此同時,他教育兒子要學習古人的德操,越是艱難困苦,越要磨煉意志,越要堅定信念,越要正直做人。
林則徐在父親的精心教導下,知識學問根基扎實,德行高潔,從小立下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并養(yǎng)成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20歲那年,他鄉(xiāng)試中舉。然而命運多舛,初次入京會試落榜,他回鄉(xiāng)后仍不改匡時濟世的凌云之志,勤學不輟。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再試舉進士,入翰林。由此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他曾先后在浙江、江蘇、陜西、湖北、河南、河東、兩江等地任地方官,頗有政績,以至有“林青天”之譽。他在為官任上始終以國計民生為頭等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拯世救民的品德寫照。他一生抱定父親對他“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的教訓,用自己的知識、學問、才能和品德,為國家的興盛和富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風范彪炳千秋。
林則徐成為一代偉人,林父的家教之法亦為世人垂范。
看過關于林則徐的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林則徐的名言大全
2.百家講壇:關于林則徐的愛國故事
3.寫給林則徐的一封信4篇
4.《林則徐》觀后感4篇
5.林則徐生平事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