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歷史故事介紹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秦王、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玄武門之變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一、玄武門之變
李淵稱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愛好酒色,這些都使得他當皇帝后無法有更大的作為。原隋朝晉陽宮副監裴寂,在晉陽時就與李淵是酒肉朋友。他私送宮女給李淵,又常與李淵晝夜賭博飲酒,荒淫無度。晉陽起兵時,裴寂又送五百宮女給李淵,讓他帶著行軍。李淵稱帝后,認為裴寂功勞最大,授其高官厚祿,引為親信。
原晉陽令劉文靜,和李世民一起策動起兵,南征北戰,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劉文靜對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與裴寂發生矛盾。公元619年的一天,劉文靜酒后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機陷害,說劉文靜欲反朝廷,李淵竟聽信其言,殺死劉文靜。李淵賞罰不明,加深了臣子內部的矛盾和斗爭。
李淵統治后期,廣納妃嬪,安于后宮享樂。在有的妃子挑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系時,李淵沒能及早制止,反而聽信讒言,致使兄弟之間兵戎相見,發生流血事件。隨著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李淵的思想開始松懈下來,安于享樂,對政治事務不再關心,這直接導致了皇儲問題的產生。
李淵想讓幾個兒子和睦相處,但又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沒有明確的主意,使得兄弟相爭不已。在劉武周大舉南下,攻陷太原威脅長安的時候,李淵親自為兒子李世民送行,還許諾得勝回來后立他為太子。但李世民回來之后,李淵又反悔,聽信后妃們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直接導致了兄弟之間的不和,成了激烈的太子之爭的導火線。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斗,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斗爭。公元626年夏,突厥犯境,李建成向李淵推薦齊王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驍將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不料這一密謀被李世民得知。在這緊急關頭,李世民先發制人,密告太子、齊王淫亂后宮,李淵決定次日詰問。
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當太子、齊王途經玄武門時,李世民及部下將其殺死,并讓心腹尉遲敬德帶甲入宮報告李淵。此時李淵正和大臣蕭禹、裴寂坐在一只小龍船上,蕩漾在南海池中,他見尉遲敬德全副武裝立在岸邊,十分驚駭。尉遲敬德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把他們處死,特派我前來保駕,李淵聽后驚得目瞪口呆。旁邊的蕭禹等趕忙勸李淵把國事都托付給秦王,尉遲敬德也敦促李淵下詔,令諸軍悉受秦王節制,以便制止東宮和齊王府軍隊的騷亂。李淵無奈,被迫寫下詔書,命令所有軍隊悉聽秦王處置,并詔立世民為太子。此時,全國局勢基本上被李世民控制,李淵無奈,表示愿早些退位。
二、什么樣的原因促使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領長安。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后,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后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三、玄武門之變之李建成簡介
李建成(589~626) 唐高祖李淵長子。小字毗沙門。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起兵反隋,密召他與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侑為恭帝,改元義寧。恭帝封李淵為唐王,封建成為唐王世子,開府置官屬。義寧二年(618),李淵即位,立建成為皇太子。他雖為太子,而其弟秦王李世民功績卓著,人心所歸。他清平劉黑闥的反叛,以求立功樹威。后又與其弟李元吉合謀,加毒于世民酒中,世民未死。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告建成、元吉淫亂后宮之罪,翌日李淵召二子入宮,同眾大臣審核,至玄武門,建成被世民所殺。元吉為尉遲敬德所殺。世民繼位后,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謚“隱”,史稱“隱太子”。
看了玄武門之變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