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人物軌事范文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蒲松齡人物軌事,希望對你有用!
蒲松齡家徒四壁婦愁貧
蒲松齡一生,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想過很多辦法;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
《聊齋志異》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進了他妻子的內(nèi)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藥,蒲驚醒了。他聽到嬰兒在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驚奇地發(fā)現(xiàn),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青痣,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藥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這是蒲松齡四十歲的時候?qū)ψ约撼錾拿鑼憽N覈糯骷液芟矚g把自己的出生說得很神秘,大詩人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是他的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還解釋,我一輩子這么不得志,這么窮困,很可能就是因為我是苦行僧轉(zhuǎn)世。苦行僧轉(zhuǎn)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當(dāng)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生活很貧苦,他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想過很多辦法;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說蒲松齡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試考得苦,寫書寫得苦。
我們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齡年輕的時候,生活不是很苦,因為他的父親棄儒經(jīng)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親的保護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為他分家了。為什么分家?因為家庭矛盾。蒲松齡的兩個哥哥都是秀才,但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蒲松齡曾經(jīng)在他的書里面說過這樣的話:“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他這兩個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經(jīng)常把家里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只好給兒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為這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搶,而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沉默寡言躲在一邊。分家的結(jié)果是蒲松齡分到農(nóng)場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只好借了門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只夠吃三個月。這樣一來,蒲松齡就要自謀生路了,他于是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師生涯。
私塾教師就是鄉(xiāng)村小學(xué)教師,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書,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體的賬,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么概念?在當(dāng)時農(nóng)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里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到了30歲以后因為父親去世了,蒲松齡還要贍養(yǎng)他的老母,他窮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婦愁貧”。他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家里沒有糧食,只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里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邊放,二兒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搶。蒲松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蒲松齡非常心疼,我怎么樣養(yǎng)活我這些可憐的孩子啊!蒲松齡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祭窮神文》。他說:“窮神窮神,我和你有什么親,你怎么整天寸步不離地跟著我,我就是你一個護院的家丁,我就是你護駕的,你也得放我?guī)滋旒傺剑悄阋徊讲环潘桑孟袷莾蓚€纏熱了的情人?”這就是蒲松齡的生活之苦。
蒲松齡樂觀自嘲祭窮神
蒲松齡在第五次去考舉人,結(jié)果依然是名落孫山后,由于長期專心讀書,家里的田地?zé)o人打理,財源枯竭,一家大小陷入了極度貧困之中,他在那一年除夕自我調(diào)侃地寫下《除日祭窮神文》。
窮神,窮神,我與你有何親,興騰騰的門兒 你不去尋,偏把我的門兒進?難道說,這是你的衙門,居住不動身?你就是世襲在此,也該別處權(quán)權(quán)印;我就是你貼身的家丁、護駕的,也 該放假寬限施施恩。你為何步步把我跟,時時 不離身,鰾粘膠合,卻像個纏熱了的情人?
窮神!自從你進了我的門,我受盡無限窘,萬般不如意,百事不趁心,朋友不上門,居住在鬧市無人問。我縱有通天的手段,滿腹的經(jīng)綸,腰里無錢難撐棍。你著我包內(nèi)無絲毫,你著我囊中無半文,你著我斷困絕糧,衣服俱當(dāng)盡,你著我客 來難留飯,不覺的遍體生津,人情往往耽誤,假裝不知不聞。明知債賬是苦海,無奈何,上門打戶去求人;開白、五分行息,說什么奉旨三分,到限期立時要完,不依欠下半文。無奈何,忍氣吞聲,背地里恨。自沉吟:我想那前輩古人也受貧,你看那乞食的鄭元和,休妻的朱買臣,住破窯的呂蒙正,錐刺股的蘇秦。我只有他前半截的遭際,那有他后半截的時運?可恨我終身酸丁,皆被你窮神混!難道說,你奉玉帝敕旨,佛爺?shù)碾何模瑪[下了窮神陣把我困?若不然,那膏粱子弟,富貴兒孫,你怎么不敢去近?財神與我有何仇?我與足下有何親?您二位易地皆然,我全不信。
今日一年盡,明朝是新春,化紙錢,燒金銀,奠酒漿,把香焚。我央你離了我的門,不怪你棄舊迎新。
蒲松齡博采
蒲留仙先生作《聊齋志異》時,每臨晨攜一大瓷缸,中貯苦茗,具煙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成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