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人物故事精選
戰爭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他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戰爭人物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戰爭人物故事1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張萬年任43軍副軍長兼127師(鐵軍師)師長。3月3日19時,張萬年接到軍首長指示:因正面進攻某市的部隊尚未趕到指定位置,總攻該市的時間改為4日早上7時。正準備渡河的某團二營和火箭炮營當即奉命停止行動。
后面的部隊停止渡河,已經過河的兩個營就呈孤軍突出之勢。是撤回,還是不撤?成了開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經過反復考慮利害得失,張萬年決定:以攻為守,“指南打西”,搞亂對方的神經,提前瓦解對方重兵可能對我過河部隊的攻擊行動。
這一行動很快奏效了。對方被我軍炮兵和步兵的“異?;顒?rdquo;搞蒙了,匆忙進行了一夜的緊急調動,根本無暇顧及“鐵軍師”控制的渡口。張萬年終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個充滿兇險和不測的夜晚平安度過。
張萬年徹夜未眠組織指揮著戰斗。這一夜,他整整抽了七包香煙!
正當張萬年準備走回背后100米遠無名高地上的指揮所時,前指所在的山頭上突然傳來一陣槍聲。張金秋疾步跑來,向張萬年報告,對方的特工隊襲擊了張萬年的指揮車,車上被打了16個彈洞,譯電員不幸犧牲。
前線指揮所剛剛恢復平靜,電話鈴驟然響起,軍里指名要找張萬年。張萬年接過電話,是軍長諸傳禹,口氣很嚴厲,連問兩次他是不是張萬年。張萬年很納悶。諸傳禹說:“人家電臺正在廣播,說他們的特工隊把‘鐵軍師’師部消滅了,還活捉了師長張萬年,正在押送途中!”張萬年火了:“胡說八道!”軍長還不放心,要張萬年說出自己的位置,張萬年說:“我就在河岸邊。”并報告了具體地名。“離前沿多遠?”“100米。”軍長因擔心他的安全而發火道:“你看看條令,你的指揮所應當在什么位置?”張萬年半開玩笑地說:“軍長,上戰場打仗,還能帶上條令?”他非常清楚,在山岳叢林地帶作戰,指揮不靠前是絕對不行的。
戰爭人物故事2
南朝鮮第2軍團遭我打擊后,敵人雖已發現我軍入朝參戰,但對我兵力估計不足,認為我是“象征性”出兵,只有4萬至6萬人,出兵目的也只是為了保護向我國東北地區提供電力的鴨綠江水電站,因此,仍然按照其既定的迅速占領全朝鮮的計劃,一面調整部署,一面繼續向朝中邊境推進。
溫玉成、袁升平指揮的第40軍兩戰兩捷,南朝鮮第6、第8師的兩個營在溫井、兩水洞被我殲滅,南朝鮮第6師大部被殲于古場洞、柳良洞、尤谷洞地區。吳信泉、李雪三指揮的第39軍已對云山之敵構成三面包圍,梁興初、劉西元指揮的第38軍已進占熙川,守敵南朝鮮軍第8師倉皇南逃。
彭德懷于11月1日9時下達作戰命令:第38軍迅速殲滅球場地區之敵,而后沿清川江左岸向院里、軍隅里、新安州方向突擊,切斷敵人退路;第42軍第125師向德川突擊,占領德川后,堅決阻擊由東、南兩個方向來援之敵;第40軍以主力包圍寧邊南朝鮮第1師主力并相機殲滅之,得手后繼續向南突擊,切斷龍山洞之敵退路;第39軍攻殲云山之敵,得手后準備協同第40軍圍殲龍山洞之美騎兵第1師;第66軍以一部于龜城以西牽制美第24師,軍主力視情況從敵側后突擊,殲滅該敵。
于是,中美兩國軍隊開始了現代歷史上第一次交鋒。
云山位于朝鮮平安北道,周圍群山連綿,是個僅有千戶人家的小城鎮。云山守敵是美軍騎兵第1師第8團和南朝鮮軍第1師第12團。
我志愿軍第39軍原定于11月1日19時30分對云山之敵發起攻擊,但在當日15時30分發現云山之敵有撤退跡象,實際上是美騎兵第1師第8團與南朝鮮第1師第12團換防。這時,我前沿觀察員也發現,云山外圍敵坦克、汽車、步兵開始向后移動,云山街附近敵人運動頻繁。吳信泉軍長當機立斷,命令部隊提前于17時發起進攻。下午5時,擔任攻城任務的該軍第116師以2個團發起攻勢,與敵爭奪制高點。戰至黃昏,配屬該軍的炮1師26團及軍屬火箭營進入陣地,在怒吼的炮聲中,我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夜是漆黑的夜,路是崎嶇的路,志愿軍戰士越過山溝、塹壕,冒著密集的炮火沖擊前進。戰斗進入短兵相接的巷戰階段,后續部隊沖入街內,用爆破筒炸毀敵人當作活動堡壘的重型坦克,用刺刀、手榴彈消滅依托房屋頑抗的敵人。
晚11時,第116師突入云山。他們發現打的不是南朝鮮軍,而是美軍,更加奮勇殺敵。這時,美軍1輛重型坦克在街上橫沖直撞,盲目射擊企圖掩護滿載士兵的10余輛汽車撤逃。我預備隊團尖刀第4連副班長趙子林在戰友們的掩護下,機智地用爆破筒炸毀了這輛坦克,配合主力部隊相繼攻入街里。美國兵從未遇到過如此神速的猛撲、如此果敢的拼殺,一個個像患了“驚嚇癥”,爭先恐后沿著公路逃跑。盡管這支機械化部隊撤退得極其迅速,但是晚了。我第115師的第345團搶占了諸仁橋,切斷了敵人的退路。2日至3日,該敵在飛機、坦克支援下,拼命突圍,均未得逞。
這一仗打得干脆利落。戰斗結束后,有個被俘的美國軍官伸出拇指對志愿軍翻譯說:“志愿軍包圍迂回戰術運用得好,前頭攔住,后尾截住,這樣作戰,歷史上從未見過。”志愿軍戰士說:“我們就是這個打法,叫做你打你的機械化,我打我的巧妙化。”
云山戰斗中,殲滅美騎兵第1師第8團的大部及南朝鮮軍第1師第12團一部,斃傷俘敵共2000多人,其中美軍1800多人,繳獲飛機4架,擊落飛機3架,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余輛、各種火炮119門。
彭德懷在戰役總結會上說:“我們志愿軍入朝第一次戰役,勝利了!此役共計殲敵1.58萬多人。毛主席很高興。起初擔心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和美偽軍作戰,我們要吃虧。現在看來,這個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有近戰、夜戰的法寶,沒有飛機、缺少大炮坦克,一樣可以打仗,打勝仗!美國軍隊沒有什么了不起,我們不只打了偽軍,也打了美國的王牌軍,是華盛頓開國時組建的美軍騎兵第1師嘛!這個美國有名、一直沒有吃過敗仗的軍隊,這回吃了敗仗嘛,敗在我們39軍的手下嘛!”
彭德懷又接著說:“40軍也打得不錯,118師首戰兩水洞,吃了敵人1個加強營,打響了志愿軍入朝作戰的第一槍。毛主席在考慮,要把10月25日118師在兩水洞打第一仗的日子,定為志愿軍出國紀念日。這是118師和40軍的光榮。”
戰爭人物故事3
羅盛教,湖南省新化縣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里,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任志愿軍47軍第141偵察隊文書。他高舉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昂首挺胸踏上了朝鮮的土地,一直向南急行軍,迎接戰火的洗禮。當年,他參加了陣地防御作戰。
8月的一天,羅盛教與炊事班的同志到陣地送飯回來,美軍發射的炮彈越過頭頂,落在南映里和平村莊的土地上,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炮聲過后,羅盛教聽到遠處傳來孩子的哭聲。他冒著美軍飛機的掃射轟炸,翻越一座山循哭聲而去,在一個防空洞旁邊,發現一個小孩子,正撲在一名婦女的胸脯上,邊哭邊叫著“阿媽妮”。那個孩子的身上、臉上、手上沾滿了鮮紅的血。母親手里緊緊握住小鋤把,背上的嬰兒已經被炸得只剩下半截身子了。羅盛教有生以來第一次目睹如此悲慘的景象,他臉色鐵青,緊握拳頭。此時,美軍扔下的炮彈還在爆炸。他不顧一切,把孩子抱起來,交給附近的一位朝鮮老大爺。爾后,他回去安葬了那位朝鮮母親和她的孩子。晚上,羅盛教躺在床上,怎么也不能入睡……夜已經很深了,他打開手電筒,翻開日記本,寫了一首詩。詩中寫道:當我被侵略者的子彈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身體面前停留,應當繼續前進,為千萬朝鮮人民和犧牲的同志報仇……
1952年1月,朝鮮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風雪彌漫,氣溫降到零下2攝氏度以下。2日,一位朝鮮少年崔瑩在櫟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壓破冰層,掉進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間就沒了頂。剛剛投彈訓練歸來的羅盛教見此情景,像接到戰斗命令,毫不猶豫地沖上去。他邊跑邊脫掉棉衣,縱身跳進冰洞,潛入水底尋人。在剌骨的冰水中,羅盛教一連兩次沉入水底,摸到崔瑩,幾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層太薄,崔瑩無法爬上去,又塌進冰水中。羅盛教第三次潛入水底摸住崔瑩,雙腳蹬著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點力氣,用頭將崔瑩頂出水面,戰友趕來協助救出。崔瑩得救了,羅盛教卻被沖到遠處的冰層下,再也沒有出來。
羅盛教冰下救崔瑩的消息傳出后,石田里20多戶群眾像失去親人一樣痛哭不已,他們用朝鮮人民最隆重的葬禮安葬了羅盛教。勞動黨里委員長指著冰封的櫟沼河,聲音顫抖地說:“在這條河里,志愿軍為救我們的一個孩子獻出最寶貴的生命;也在這條河里,美國侵略者用我們親人的鮮血染紅了河水。鄉親們,讓我們世世代代都記住羅盛教的名字吧!”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給羅盛教追記特等功,追授“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愛民模范”稱號。同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追授他為“模范青年團員”。1953年6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一級戰士榮譽勛章。朝鮮政府和人民為了永遠紀念羅盛教,將石田里改名為“羅盛教村”,將櫟沼河改名為“羅盛教河”,將安葬烈士的佛體洞山改名為“羅盛教山”,山上修建了“羅盛教亭”和羅盛教紀念碑,碑上刻著金日成首相的親筆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
看了戰爭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