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故事3則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成語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歷史成語故事·舉棋不定
春秋時期,衛國的國君衛獻公殘暴無道,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后來,衛國的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政變,將衛獻公趕下臺,另立衛殤公。
寧惠子臨死前覺得自己錯了,將兒子寧悼子叫到跟前說“我曾將獻公趕出了衛國,我死以后,你要把他接回來。”說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外的衛獻公聽說寧惠子已死,便開始了復國的活動。他派人同寧悼子聯系,并許諾自己回國后讓寧悼子掌權,自己不管朝政,只管宗廟、祭祀的事。
寧悼子有些心動,和諸位大臣們商議。
大家都反對。因為將衛獻公接回來很簡單,問題是衛獻公雖然流亡多年,但殘忍暴虐的脾氣依舊沒什么變化。大家也不相信他的為人,于是紛紛提反對意見。
其中一位大夫說:“12年前,你們寧家驅逐了衛獻公,沒有什么錯。可現在又要接衛獻公回來,我想這很危險。這如同下棋,棋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遭到失敗。對國君的廢與立更是這樣,猶豫不決會招來滅族之禍。”
寧悼子沒有聽從勸說,迎回了衛獻公。
后來,果不其然,衛獻公殺了寧悼子全家。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求解驛站】拿著棋子,不知下哪一著才好。比喻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活學活用】在這緊要時刻,作為領導者應該果斷,不能~。
【妙語點撥】寧悼子沒有聽從眾人的勸告,執意把衛獻公接了回來。后來,寧悼子做了衛獻公的刀下鬼。對此,我們既可憐之,又氣憤之。倘若當初他認真聽取眾人建議,看透衛獻公的為人,又怎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呢?“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事情徘徊在十字路口之際,我們應虛懷若谷,仔細聽取眾人的建議,斟酌損益,再做出決定。
【近義】優柔寡斷
【反義】雷厲風行
歷史成語故事·狡兔三窟
春秋時期,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范的人交朋友,為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總喜歡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在這些人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么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這地方討債,但是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倦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滿感激。直到后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
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愿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于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么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里,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并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后,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于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后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此即成語“狡兔三窟”的來歷。閱讀時,可與“高枕無憂”的成語故事進行對照。由于焦點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情節,在文字表述上也不盡相同。
——《戰國策·齊策四》
【求解驛站】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現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窟,洞穴。
【活學活用】在舊社會,官僚政客們常常~,八面玲瓏,為自己多留后路。
【妙語點撥】當孟嘗君因遭人誣陷而不得不返回薛地,卻出乎意料地受到當地民眾扶老攜幼的夾道歡迎,讓孟嘗君明白馮諼為他“買義”的緣由,并由衷感激馮諼的良苦用心。應該說,馮諼為孟嘗君出謀劃策純出于一個食客對主人的赤膽忠心,但至少可以看出,馮諼的“狡兔三窟”之計是因為他看到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所以他未雨綢繆,為孟嘗君后來的平安打下了堅實基礎。
歷史成語故事·急功近利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于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游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后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很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鏟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春秋繁露·對膠西王》
【求解驛站】急于追求成效,貪圖眼前利益。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
【活學活用】失敗后才明白,創業是不能~的。
【妙語點撥】做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有合理的規劃和長遠的打算。不能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成效與利益。“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者,才是能大行其道者。一個社會倘若盛行急功近利之風,將加深國人的精神危機,最終導致道德修養出現滑坡,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政權的鞏固都會帶來不利。
【近義】急于求成
【反義】深謀遠慮、高瞻遠矚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成語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